OEM是國際品牌高速發展的一個有效策略,國內市場上的許多“國際品牌”都是自己本身沒有建立生產廠家,歐典事件爆發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由于歐典營銷人員太過透支策劃的結果。
歐典事件不正常?
歐典事件爆發之后,國內諸多媒體非正常的“亢奮”引起營銷界的強烈關注。
首先,歐典洋品牌概念在業界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了。為什么,現在才以這種毀滅性手段出現。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這很有可能是同行之間競爭的一種策略。
誰是歐典事件最大受益者?
第一不是媒體,因為媒體少了一個廣告大戶,當然不排除個別媒體從業人員從歐典競爭對手那里獲得灰色收入;第二不是消費者,即使歐典關張,是不是市場上就不會出現2000元/平米的國外木地板了?當然不是!只不過換成其它品牌罷了;第三不是政府職能部門,起碼稅務機關少了很多稅收。
從以上這些情況分析,歐典事件很有可能是也內同行洗牌的一種策略。而媒體只是充當了類似“打假英雄”這樣的一個角色。
國內的媒體似乎到現在也沒有搞明白:揭老底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讓企業修正營銷策略中的問題,而不是“殺死”企業。因為媒體是事件記錄者,而不是審判者,越俎代庖和角色錯位給中國改革開放帶來的教訓還少嗎?
如何看待歐典事件?
企業在營銷過程中要兼顧社會責任是必要的。但是,媒體理性、建設性地看待企業前進中、發展中的問題,同樣也是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許多國外中小企業都是通過OEM方式將品牌培育成著名品牌的。中國許多小企業正在復制國外小企業走過的模式,只是由于種種原因,出現了這樣或者那樣的問題。國內媒體更應該用積極健康的心態看待這些企業存在的問題,千萬別再無限度上綱上線,動不動就“整死”一個品牌或企業。
歐典洋污點問題在其它行業的情況更為嚴重,尤其是服裝、化妝品、保健品等行業,如果媒體揪住一個企業的“小鞭子”就往死里整,這種“媒體暴力”對中國中小企業的傷害將是毀滅性的。正確看待企業發展中的問題是一個記者、一個媒體是否成熟的標準之一。
筆者真心希望中國的企業家、營銷人員、記者、媒體真正能夠在相互理解的氛圍里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