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從事企管顧問咨詢的日子里,與很多成功企業家成為好朋友,有時在一起會探討一些企業家普遍感到困惑的問題.有位企業家就曾經咨詢我:營銷投入(包括廣告、促銷優惠、服務措施等)那么大為什么營業績效的提高卻總是那么不明顯?
我對那位朋友說:企業在營銷上大的投入雖然能對顧客產生吸引力,但顧客接近你并不等于顧客接受你;企業找到了顧客,如果不能留住顧客,企業的績效仍然得不到提高。
有一個成語:“投桃報李”,講的是人際交往中有來有往,但是,在企業經營中,“投桃”不一定“報李”,“投桃”極有可能成為一廂情愿的付出,遑論“報李”,甚至可能連顧客和市場一星半點的回報都得不到。
企業的有效投入如何獲得較高的顧客和市場回報?這個問題的確困擾著很多的企業及其經營管理者。
要解決這個問題,企業家務必了解兩點:第一、要掌握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所在;第二、要明了企業與顧客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 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何在!?
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鍵在于:找到并留住顧客!尤其是企業要能留得住顧客。
昨日型企業及其經營管理者,抱持“酒香不怕巷子深”的陳腐觀念,對于他們來說,企業的經營管理只不過是停留在生產和產品層面上的活動,他們不懂得也不會去尋找顧客,他們不懂得也不會去把握市場,這種對顧客需求和市場趨勢的淡漠和忽視,使得他們在一日千里的市場環境變化挑戰面前,只能被動捱打、潰不成軍;
今日型企業及其經營管理者,雖然能夠在產品和市場的互動中,把握一些機會,獲得經營利潤和企業成長,然而面對潛在市場和新市場,他們無動于衷。他們雖然能夠暫時找到顧客和市場,但他們不懂得也不會去留住顧客、開發市場,因此,他們的經營管理雖然能夠在一段時期內維持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但是這樣的企業缺乏持續發展的原動力,終究難免被顧客自然拋棄和市場無情淘汰的命運; 明日型企業及其經營管理者,他們的經營管理具有前瞻性,在企業尚擁有產品(服務、技術)優勢、擁有較穩定的客流、擁有領先的市場地位和壟斷性的市場份額時,他們就已經居安思危了。他們懂得僅僅找到顧客和市場還遠遠不夠,他們懂得更重要的是要留住顧客、開發新市場。因此,他們主動地去發掘和引導顧客的需求,營造企業競爭優勢,培育企業面向未來的核心專長,為贏得未來而行動。
一個企業要找到顧客,可能需要較大的投入,相對來說,留住顧客的投入要小的多,甚至有時不需要花錢。在北京的長安商場內,活躍著一支頭戴小紅帽的服務隊伍,他們為顧客提供實效服務,快捷解決顧客問題,為商場贏得贊譽,同時也帶來直接的效益。長安商場通過功能重組,在不增加人員開支的基礎上,通過為顧客提供優質特色服務來使客流增加和顧客回頭,進而產生較好的效益。可以說顧客被留住是沒有花錢,因為企業“稱”了顧客的心。
因此,要找到并留住顧客,就要準確把握市場,貼近顧客,營造企業與顧客間的融洽關系,讓顧客稱心。其關鍵在于要明了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是十分明確的權利義務關系。
企業與顧客之間到底存在什么樣的權利義務關系呢?
一段時期以來,“顧客就是上帝”這樣的說法風行,給企業與顧客之間的關系賦予了十分濃厚的非理性色彩。返樸歸真,客觀地透視二者關系,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存在于顧客與企業之間的應該是非常明確、實在的權利義務關系。
簡單說:企業的權利只有一條,即獲得銷售收入,然而,企業卻要為顧客提供必須相對應的、多方面的承諾和服務,這些都是企業不能推卸的義務;顧客的義務只有一條,即支付消費金額,然而,顧客卻可以因而享受相對應的、多方面的服務,獲得相對應的、有形或無形的價值,這些都是顧客無庸置疑的權利。
可以說,在企業與顧客的關系上,企業的權利最少、義務最多;相對而言,顧客的權利最多、義務最少。換言之,企業投之以“桃”,顧客報之以“李”, 理所當然。
要想使企業的有效投入獲得較高的顧客和市場回報,就要以顧客和市場導向牽引著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
如果,企業能夠針對顧客的顯性需求提供顧客滿意的服務,那么,一次的投入,能夠帶來一次的回報;如果,企業能 夠在針對顯性需求提供滿意服務時,開發顧客的潛在需要,那么,一次的投入,就可能帶來多次的回報;如果,企業在圍繞顯性需求和潛在需要提供滿意服務的同時,還能夠在引導顧客需求上作好文章,那么,企業的有效投入就會產生較高的、長期的回報。
把顧客當親友、當鄰里,關心、體貼他們,讓他們稱心、滿意,我們企業的有效投入就一定能獲得較高的顧客和市場回報,投桃就一定能“多”報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