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銳濤
從“YouTube”到“MySpace”再到“iPod”,DirecTV和Netflix.com,我們必須承認,現在已是年輕新生代主導的時代了。當代消費者已完全能夠在判斷某廣告、娛樂是否符合他們需求、口味的基礎上自主地接受或是拒絕它們。
商品選擇在呈幾何數字地增長,人們注意力在不斷地被分散,因此,要提升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關聯度,我們只能求助于那些具有震撼力和高整合度的創意來“買到”消費者的時間。除此之外,這些創意還應該能夠在所有媒體平臺上得以延展,包括傳統媒體和新媒體。
要實現上述目標,必須要有更尖銳、更有穿透力的思想。“邀約策劃”,這一以傳統廣告理念為基礎同時結合“博客”和“播客”等新現象在內的概念性的思維體系即基于此。
偉大的邀約創意應該扎根于消費者洞察,即消費者行為與喜好的根本動因,所有的洞察都應該以沖突的方式表達出來。邀約創意,不管是短期也好長期也罷,戰術性也好主題性也罷,都應該滲透到消費者生活中去,從而為品牌注入生命力。而聯系計劃的內涵也遠遠大于溝通計劃。它是邀約創意與媒體的互動性結合,兩者相互推動各自的影響力、感召力,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雙聯姻。
以下是最優化聯系計劃的全新版的消費購買系統。
動機:激發消費者需求意識的刺激物。
該“催化劑”可以是習慣性的、(“上午不喝咖啡我是干不好活的”)、外部的(“高速公路上輪胎突然爆了,讓我覺得好無助,”“寶寶出生了,讓我一下子沒了方向”)、內部的(“完了,第一條皺紋出來了!”)或是重復發生的事件(“時間過得好快,一轉眼圣誕節又到了”)。
考慮:對那些可以滿足動機需求的選擇所進行的評估。
該階段被稱為是消費者的“參考范圍,”該范圍所包括的產品品類往往不止一個。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參考范圍是隨著時間的改變而改變的。三十年前,一輛保時捷就可能減輕一個男人的中年危機感。而今天,他可能只需要吞一粒偉哥就可以了。
尋找:在一個品類里對不同信息進行評估。
信息的尋找包括兩種類型:對于高關注度產品的主動尋找和對于低關注度產品的被動尋找。而該尋找的主動、被動性將直接影響到我們選擇何種類型的媒體。
選擇:因為品牌差異性而產生的對某一具體品牌的喜好。
“選擇”是通往“購買”路途中的必經之站。經過反反復復地“尋找”之后,消費者最終會決定在品牌A或品牌B或品牌C之間進行抉擇。
購買:具體支付某產品的行為。
“選擇”了A不一定就代表肯定會“購買”A。這也就是為什么品牌“激活”即促動銷售的最后一環扮演著極其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對于那些消費者喜好性較為表面的低關注度產品。
使用經驗:決定消費者是否會重復購買該品牌的滿意程度。
回頭客是能夠帶給你最大利潤的客人,因此聰明的商家會不遺余力地在客戶關系營銷(CRM)上下工夫。如果只是靠媒體轟炸而在溝通中沒有體現任何核心信息的話,即便是那些對你最有價值的客戶遲早也會離你而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