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培訓是企業發展、銷售員工成長的催化劑,是企業給銷售員工最有價值的福利,它是營銷人員學校教育的延續,但更側重實踐運用,具有極強的訓練意味。學校教育重在知,改變觀念;營銷訓練重在行,改變行為。
目前,國內企業普遍缺乏執行力、行動力,執行的重要性被抬舉到了空前的地位。其實,知的作用更不可忽視,二者互為因果,在一定條件下,它們會相互轉換,所謂知行合一,缺一不可。
知是行之始
企業培訓的目的是讓員工知行合一。有行無知,員工就容易失去判斷能力,失去創新力,最終淪為冰冷的機器;有知無行,人就成了語言的巨人、行動的侏儒。人之所以成為萬物的主宰,成為改造世界、改變社會的主要動力,就在于人具有知性,并在知性的驅駛下不斷做出新的嘗試與探索.就個人成長而言,知識的追求是眾多追求的前提,因為它為個人的成長提供提升力,充當著行動的護翼。只有在知的前提下,行才有其根據。即所謂先有思路,后有出路。孔子說的“朝聞道,夕死足矣”,這里的道,也有知的意思。
然而,我們對自己知道多少呢?優秀的企業家、培訓師、人力資源經理常常會運用這個命題:認識你自己。這是眾多培訓活動的出發點,欲挖掘、了解、發揮人的能力,就必須認識人各方面的能力,了解人的潛在能量。研究表明,人的能量如一座隱身于海洋中的冰山,其顯現出來的能量只占總能量的10%,潛能占了90%。與顯能、潛能對應的分別是人的意識、潛意識。在通常情況下,人們有80%以上的行為是在潛意識的作用下發生的。可見,讓營銷人員認識到自己的營銷能量是有多么地重要。
行是知之成
人們把潛意識作用下的行為稱為習慣。在意識的支配下,行為可以變成習慣。一個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二者的主要區別在于前者是有意識的行動,而后者更多的是通過潛意識自發形成的。人的觀念具有一定的驅動力,在這種力的作用下,員工往往會有相應的行動,當一種觀念具有足夠大的驅動力(或誘惑力)時,行動就會持續起來。在一般情況下,某種行為連續持續21天,就形成習慣了。也就是說,21天后,某種行為會自動成為當事人生活的組成部分,成為他內心構造的一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意外,這種習慣就會陪伴他一輩子。
水滴石穿,當一種行為逐漸演繹成習慣后,其價值就會徹底彰顯。于營銷人員,成功是一種習慣、一種思維的習慣、一種行為的習慣、一種快樂的習慣。當一個人具有成功者的思維習慣、行為習慣甚至快樂習慣后,他的成功是一種必然,不成功都難。
知行合一方顯勝
綜觀中外企業的營銷培訓,幾乎所有的培訓工作都是圍繞著“知行”這兩個字展開的。其中差別在于理論講解、情景培訓及現場訓練的方式與過程,在于對二者闡述的深入程度、訓練的生動程度,優秀的培訓能使企業員工知行合一,言行一致,從而產生巨大的生產力。事實表明,偏袒任何一方面的培訓都是緣木求魚。
知行不是分離的,而是相輔、相成、相生的。這就像企業員工的八小時工作時間與業余時間一樣,說是下班了,其實對于眾多員工來說,他們有很多工作是在八小時外完成的:銷售人員在友情聚會中簽了單,市場人員在輾轉反側中捕捉促銷點子,設計人員在茶余飯后搜索一閃而過的靈感……
可見,優秀的員工大多在自覺不自覺“加班”,但他們并不在自己的座位上,也不在辦公室。他們作工,卻不做秀;他們按部就班,卻事半功倍……對于他們來說,他們的知行是合一的。知行合一可以有效激活營銷人員八小時以外的創造力,解放營銷部門的生產力,使人與組織最大限度地釋放出自己的能量,這是對營銷人員的終極負責,也是企業營銷的勝利。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作者:黃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