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索寒雪 來源:中國經營報
第一招:直接漲價
代表企業:可口可樂、雙匯
從5月17日開始,可口可樂旗下所有碳酸飲料的零售價有所上調。記者從一位可口可樂銷售人員處獲悉,此次價格調整將是全國范圍內的,產品涉及可口可樂、雪碧和芬達。漲價幅度平均為8%。兩樂對漲價的回應如出一轍:當生產成本發生變化時,廠家可根據當地的成本情況來調整產品的出廠價格。
雙匯等肉類加工企業已經四次對渠道漲價,代理商也在承受上游廠商和終端消費者對漲價節奏不一致帶來的擠壓:“終端客戶很難接受價格快速上漲。我正在看利用目前總代理的渠道可不可以賣一些其他產品。”
第二招:壓縮產業鏈前端
代表企業:牛奶企業
“短期內大家都感受到了原奶價格的上漲。”伊利集團總裁助理張劍秋承認,目前伊利還有承擔價格上漲的空間,因此,“還沒有提高終端價格的計劃。”張劍秋認為,這一輪價格上漲的導火索是由于奶農所使用的飼料價格出現了明顯的上漲。
曾為光明、蒙牛等知名奶業品牌進行過營銷策劃的上海壹言商務咨詢有限公司首席顧問湯志慶透露:“實際上,在奶業競爭這么激烈的情況下,漲價就是找死,企業壓縮成本的辦法只有通過長期合同來壓低奶農的供奶價格。”由于伊利、蒙牛等企業通常在每年的年初便開始向奶農展開大批量訂購,“利用大量購買的優勢,買方可以大量縮減牛奶的成本,降低牛奶價格。
第三招:進入期貨市場
代表企業:大豆類消費型企業(以大豆為主要原材料)
大豆期貨分析師王晨最近成了食用油生產企業的“寵兒”,每天早上9點,王晨都要分別接聽企業的咨詢電話,“他們很關心現在是否需要買進大豆,因為大家普遍預測,未來大豆的價格還會上漲。所以大家都希望在大豆價格震蕩的間隙買進大豆。”
通過期貨或者大批量購進的模式,來削減成本上漲的風險,也已經成為食品生產企業規避風險的途徑之一。
王晨說:“國內許多大型食用油企業都設有自己的期貨部門。這些部門普遍設立在2001年后,因為2001年出現過類似的原料價格上漲,為了規避風險,大家都覺得期貨交易很重要。”
據透露,參與期貨交易的企業包括“金龍魚”、九三油脂等品牌緊密相關的上游加工企業。
“有的企業提前購買大豆期貨,一筆交易就可以節省3000萬元。”王晨透露,幾個月前,大豆的價格每千克要1.2元,現在已經是1.5元,而一筆交易通常是十幾萬噸的規模。2006年末,摩根大通發表評論稱:“鑒于中、印兩國的農產品需求持續大幅增長,農產品市場將進入長期牛市階段。
第四招:變小包裝,變相漲價
代表企業:飲料、牛奶企業
據知情人士透露,由于消費者對終端價格上漲的感覺非常明顯,一些飲料和奶業公司正在秘密籌劃縮小包裝,而不改變價格。“一些大品牌的奶品包裝已經從125克縮小到了120克。”據了解,在上海,已經出現了換“裝”后的奶品。
第五招:價格不升反降,突襲市場份額
代表企業:跨國啤酒企業
選擇有一定利潤讓渡空間的罐裝新產品,在夏季這個銷售旺季到來之時,耍一招回馬槍,強占中低端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