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國際品牌一而再、再而三地打壓中國產品的時候;當品牌成為一種財富掠奪手段打著投資的幌子對中國財富進行掠奪的時候;當品牌成為一種文化侵入中國傲于世人的文化名著進行惡搞和顛覆的時候;當品牌成為中國消費者進行首選購買的時候;當品牌作為一種資本和權勢戲弄中國企業的時候;當中國產品因為沒有品牌在出口時被洋人欺負而自己又很無奈的時候;我們這個時候擁有什么?我們還剩下什么?在我看來,僅憑一個“抵制”是不夠的。
每年春節,中國幾十萬勞動大軍在經濟發達地區排隊買火車票回家過年的情景,是說明中國的經濟發達還是說明中國有著大量的生力軍?是說明我們有著大量的廉價勞動力,還是說明我們有著專為洋人代工的廉價奴仆?這,不能僅僅讓我們深思,應該成為我們今天就行動的使命。
梁啟超云:“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我想,先人都有如此的雄心壯志,我們為何就不可以呢?
今天的市場,我們已經具備了快速建立自己品牌的基礎。這個基礎表現在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國際貿易往來的不斷擴大,各國知名品牌紛紛涌入中國,建立或尋找生產、加工廠商,使得中國迅速成為了世界最大的產品制造國。
當我們看著一件件由中國人用廉價的勞動和低成本生產出來的產品,貼上國外品牌的商標后在市場上瞬間變成高利潤的商品賺自己辛苦掙來的工資時,我們不能不感到一種凄涼的悲哀。我們擁有成熟的經驗技術和龐大的生產體系,可是卻沒有自主的品牌。用自己廉價的血汗為洋人創造高利潤的同時這也驗證了一個道理:“一個沒有創新力的民族,注定要被剝削壓榨的”,“一個不研究自己文化的民族,往往是落后的,是容易被別人瞧不起的”!
所以,在某種名義上的制造大國,其實就是淪為國際勞務市場,世界廉價勞動力的市場。與我國的經濟發展速度極不協調。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沒有創新意識,沒有自己打造的品牌,國家是不可能擠身于世界第一集團軍陣列的。
以上的種種傷痛告訴我們,中國企業要想振興,若想促進經濟更加快速的發展,變成世界品牌、提高自己的地位和威望……就必須發展和擁有自己的品牌,從制造代工變成創造品牌。
從國家的角度來看,在國內市場并未飽和的情況下,創建品牌將有助于擴大內需,一樣地可以提高GDP。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大國,國內的市場有很大的挖掘空間,然而我們提高GDP和經濟增長點的關注點卻放在國外市場,忽視了國內市場潛在的龐大需求量。結果在國外到處傾銷廉價、低檔的產品,違反了游戲規則,弄得雙方都不開心,對方制裁、限制我們,實行反傾銷。碰到一鼻子灰后我們不得不重新思考,是不是我們的方向有問題。
可憐的是,現在既然有很多人都說國內各行市場都趨于飽和,什么都不好做,工作也不好找。在我看來,市場飽和只是一種包含太多無奈的表層現象,實質上國內市場每個行業都蘊涵著巨大的潛在需求量,我們的市場所提供的產品和服務遠遠沒有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和追求,更不要說是消費的欲望了。消費者心里壓制和積攢了很大的消費渴望,但是由于我們的市場缺乏差異化的產品,無法滿足消費者的這部分消費欲望,所以也就抑制了他們的消費行為。
以筆者2007年在浙江杭州、溫州工作的一年為例,年底回到烏魯木齊后深刻體會了中國產品同質化問題的嚴重性。本來浙江和烏魯木齊跨度很大,分別坐落江南與西北、不同地域的城市,無論是生活習慣還是民情文化都有些不同。可是筆者發現這三座城市市場上賣的產品卻基本是完全相同的,無論是百貨商場里賣的高檔用品,還是批發市場上賣的小商品,基本上全是同樣的東西,很難見到特色鮮明的產品。我在溫州買的一款自認為很得意的腰帶,回到烏魯木齊也遍布于烏魯木齊市大、小西門的市場。這也正好說明全國市場的普遍狀況,也即是說全國的產品都缺少差異化,嚴重的同質化、缺少具有特色的品牌產品。而同質化的產品生產的越多,銷售越困難,此類產品也就變成了庸物,失去了競爭力。消費者自然也就對其失去了消費興趣,造成了我們所謂的“市場飽和”。
有的時候并不是我們不想消費,而是我們想買的東西買不到,市場到處都擺滿了同質化,缺少個性的庸俗品,阻礙了我們的消費行為。我們擁有很廣闊的市場和很大的需求量,但是缺少多層次多樣化,定位明確的個性商品,從而抑制了人們的消費欲望。
所以,若想擴大內需,提高經濟增長速度,也要求我們必須有創新意識,創建有競爭力的品牌,生產有差異化的產品。然而國內教育對創新意識的培養還不夠,我想這就是我們國人之所以喜歡模仿國外的產品樣式,仿造一些假冒偽劣產品的原因吧。只會模仿和制造,但卻沒有創造能力,這是拖累我國擠身強國行列的重要頑疾。
那么,創造能力從哪里來?
我們常常對外說我中華民族的文化博大精深,但我以為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不應該成為我們顯耀的資本,然后躺在這個成果上睡大覺。而應該運用五千年的智慧成果鑄就我們的品牌,可惜的是由于很多人的急功近利對自己的文化了解得太少,對中國儒學的思想是什么也了解不多,更不知道為什么孔孟會被尊奉到那么高的地位和中庸、仁,這些儒學的精髓。我們天天熱衷于我們的文化源源流長,但卻沒有去研究我們自己的文化,而恰恰就是我們的文化曾經為我們帶來了無上的榮譽,隨便提一下“四大發明”,指南針、火藥、造紙術、印刷術哪一樣不是在當時的歷史時期讓我們稱雄于世。
所以,談中國文化不要僅僅停留于口頭上,做品牌也不要僅僅從國外中去學習,學好中國文化就已經足夠你進行品牌的建設了。道理很簡單,創建一個品牌,就像創立一門宗教一樣,是創造一種信仰。需要一種精神,需要明確的教綱教義,要讓你的消費者變成你的信徒,讓他們信任你,依賴你,替你傳播,與你密不可分。一個成功的創業者或企業家同時也應該是一位哲學家,他們應當擁有自己獨特的邏輯和思維方式,只要你有思想的思辯力,就一定能創造出有文化的品牌。而思辯力,你完全可以在中國的文化里學到。
這個時候,你就不會將“品牌建設”與“品牌管理”以及對品牌的真實概念和定義產生模糊,對品牌的認識也不會僅僅停留在擴大知名度上了。甚至也不再會認為做品牌就是做宣傳、打廣告的怪現象了。
今年,世界金融危機造成了各個行業的經濟不景氣,中國的企業特別艱難。為此,政府也正大力地推行各種政策進行救市,并對支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中小企業提供了許多成長的空間,以拉大中國市場的內需。以往專供外銷的加工企業也正面臨著轉型的問題,在這個時候,正是中國中小企業鞏固自身和發展自己的極好機會,這個機會可能要的是企業自己重新審視自己產品所對應的市場。在此,我建議你完全可以請求外援的專家協助推進你的企業長大。
在中國市場,活躍著一批批的市場營銷、品牌建設的行業專家,他們完全有能力來解決我們的中小企業在市場營銷及品牌建設上的難題。如果我們的中小企業擔心咨詢費用會過高,我建議你找中國××中小企業營銷顧問團的專家來輔導你的企業。據了解,這個專家顧問團的收費是按月進行收起的,每月4000元至8000元,這樣的收費對于我們的中小企業來講,完全有能力支付這個咨詢費,在此,我祝愿你早日成長起來,不僅為國、更是為家,為你自己創造出中國品牌的輝煌。
這是因為,中國需要做品牌。但不是許多企業成立“品牌管理中心”后去就做廣告策劃、媒介傳播、設計、以及營銷策劃方面的工作上的“品牌”。因為這樣做的“品牌”生命力太脆弱了,我們的許多企業已經在這個方面輸得太多。
我們要做品牌,首先就應該清楚,什么是品牌,我們為什么需要它。然后充分地去理解、獲得我們想要得到的東西。我相信,你的品牌很會就會做起來。
作者簡介:陳禹州,中國品牌問題解決專家。中國品牌競爭戰略、快速構建品牌、實效營銷的研究與實踐者。曾服務過愛翔摩托、宏大房地產、九美緣系列乳膠漆、天山劍酒、海記品鴿餐飲連鎖、佳農棉花、新世紀購物廣場、臺灣新概念百貨、一庭香月美健、昊斯化妝品等十余個項目的品牌建設與規劃。
編撰有《領導藝術》、《企業形象》、《品牌戰略》、《企業文化》等系列書籍及發表專業論文多篇。聯系方式:E-mail:cyz-mail@tom.com,13809937833,歡迎與作者交流、探討。轉載時,請務必保留作者姓名、簡介及聯系方式,謝謝!中國中小企業營銷顧問團咨詢電話:15099555239。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