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是基金業永恒的主題。工銀瑞信主管風險管理的副總經理夏洪彬,作為瑞信方面推薦的高管,擁有7年基金投資和風險管理經驗,曾任職于瑞信的投資銀行和資產管理機構,并曾運作一只30億美元的指數對沖基金。圍繞東西方基金業對風險管理的理念與實踐的差異,記者與他進行了深入交流。
話題首先從長期熱議的基金業績衡量標準開始。夏洪彬認為,在這個問題上,國內外還存在些許理念上的不同側重。成熟市場側重強調與業績比較基準相比,因為指數是衡量基金經理技能的客觀標準。相比之下國內基金公司比較側重業績排名,甚至是短期排名,如一個月或一個季度。由于過于重視短期排名,有些股票基金操作的換手率太高,太注重擇時。但夏洪彬相信,隨著國內指數投資產品如ETF、指數型基金的不斷豐富,投資人將逐漸認識到這些低成本被動性投資產品的作用。這種發展過程的深化將提高基金行業不同參與者對指數作為業績比較基準作用的認識。
針對這些情形,在工銀瑞信考評制度里,會形成一個綜合指標,即戰勝指數基準與戰勝同業的加權平均。對基金經理和研究員的考評最低以一年時間計,并逐步過渡到采用一到三年的加權平均,避免因追求短期績效所引致的高風險行為。
在風險管理理念方面,夏洪彬介紹了三方面內容:第一,從公司組織機構與運作規則中確立風險管理的地位。無數金融失敗的案例表明,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現有風險管理系統未被嚴格執行,而并非風險管理系統不夠完善和先進;100多年來的金融史也證明,個人過度成功造成的獨斷專行無可避免地導致最終失敗。美國長期資本投資公司破產的教訓之一就在于極少數過度自信乃至狂妄的交易員操縱了公司。為此,工銀瑞信建立了投資委員會領導下的投研團隊制。主管投資的副總經理和主管風險管理的副總經理,相互平行,均對公司總經理負責。
第二,工銀瑞信風險管理主要分為法律合規方面、市場風險方面和運作風險方面。公司積極倡導風險管理的文化和透明性,使全體人員特別是投研人員了解風險管理的程序、意義及后果。為此公司擬采用風險調整后的績效作為投資目標之一,對投研人員做恰當導向。
第三,工銀瑞信崇尚風險管理的增值效應。夏洪彬認為,風險管理常被誤解為風險控制,這種理解雖不錯,但沒有觸及風險管理的真諦。實現風險管理的增值效應才是基金業真正目的。雖然沒有風險就沒有回報,但盲目追求預期回報而不顧風險大小是危險的。要做到這點,就要著眼于風險管理的前瞻性。基金經理設立投資組合時,應將風險指標作為主要參數之一,并事前對投資組合的風險度作客觀判斷,從而選擇和實施預期收益風險比最佳的投資組合;其次,采用事后績效分析和歸因分析為事前的投資分析,為決策的有效性做出恰當的印證或建議,從而不斷強化或改進現有的投資方法與體系。同時,定性與定量分析相結合。
最后,夏洪彬直抒對中國股市的樂觀:“多年來GDP的走勢與股指背離,中國股市的下行風險已經不成為主要擔心,相反上漲的周期會較長。理智研判,管理好風險,并采取一種長期投資的心態, 多數投資人將會得到不錯的回報。基金公司作為專業的價值發現與風險防范團隊,將有能力做得更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