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國際化、資本化為特點的市場經濟環境,對企業管理者從思維、戰略制訂、品牌營銷、資本運作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相關能力尤其是資本運作能力的匱乏,正在制約著中國企業的發展和創新。日前,上海交通大學就“企業資本運作”針對企業經營者及決策推出獨家內部論壇,并特別邀請到了知名經濟學者、香港中文大學教授郎咸平博士,就資本市場中“企業戰略利潤演變”課題,于近日進行演講。
誰是你最大的競爭對手
郎咸平在首屆(2007)中國最具成長型企業發展高峰論壇上進行演講時,曾經舉過這么兩個例子。
一個是青島啤酒,在大家心目中,青島啤酒當然是國有企業,第一大股東國資局控股30%。但同樣不容忽視的是,第二大股東是美國的安凱西公司控股達到了27%,只要它多買4%的H股,這個知名的品牌就很可能變成外資企業。
另一個例子是徐工,曾經差點被美國基金凱雷給收購,一旦收購成功,凱雷很可能會把徐工分拆或者上市,以便獲取大量的利潤。這兩個案例代表了什么?就是青島啤酒象征的是產業資本進入中國,徐工象征的意義是金融資本進入中國。這是目前國際化的現狀,他們將是你最大的競爭對手。所以對于所有國內企業而言,經濟國際化的環境下,競爭的對手已經改變,而競爭的模式也必然要隨之改變。
構建新的利潤分享規則
失敗的企業有兩種,一種企業不管怎么拼命,都賺不到錢,因為沒有找準自己的利潤模式。另一種企業不是在業務上賺不到錢,而是在運營過程中利潤管控失敗;要進入一個行業,如果你看不透這個行業的利潤本質,你就不要進去;什么樣的行業賺錢?其實什么樣的行業都有人賺錢,也有人在賠錢。賺不賺錢不在于行業本身,而在于你!
戰略管理學者一般認為,企業的戰略選擇就決定了企業的績效。而從當今世界管理的發展潮流來看,企業的首要戰略目標就是企業規模和利潤增長。
利潤永遠是縈繞于每位企業高管心頭最核心的議題。那么,在當今情勢下,中國企業應當如何建立規律性的利潤實現機制,突破利潤阻滯、持續獲利?
首先就是要顛覆傳統利潤模式,建立行業新的利潤分享規則。產業主導者必須精耕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通過不斷變革和成本優化,提高新興企業的進入門檻,鞏固利潤模式;而新興企業通過速度沖擊規模,以一流概念、二流產品,三流價格,沖擊老牌企業,構建行業新的利潤分享規則。
新興利潤模式的構建,則將以服務和品牌為競爭舞臺、以商品為道具,把握消費者體驗價值,創造出值得消費者回憶和自我價值實現的運營模式。同時,由于人們存在著很多幻想和精神個性,企業可以通過“品牌經營”和“虛擬經營”演繹消費者實踐夢想,獲得無限的利潤空間。
掌控企業資本運作
在未來多變的市場環境之中,在外資快速進入的背景下,有了企業戰略利潤目標,企業想要獲得更加穩健、快速的發展,還必須擁有更加靈活有效的資本運作戰略。包括合理籌措資本、有效運用資本、不斷增加資本積累,提高資本運作的效率和效益等。
但與此相對應的是,不少中國企業家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都會遇到這樣的瓶頸:資金匱乏、資本運作經驗不足。
因此,對于中國企業家和決策者而言,如何尋找公司資本籌措的渠道,如何控制成本,如何進行資本投放、如何進行公司資本結構調整,最終通過資本紐帶強化公司治理等,就成為他們在競爭中獲取生存和發展最需學習和解決的問題。
此外,資本市場下的公司治理也對企業主和決策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通過上市來尋求融資渠道,中國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也已經成為中國資本市場的大課題。
公司的治理結構具體表現為公司的組織制度和管理制度。其中組織制度包括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理層各自的分工與職責,建立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運行機制。管理制度則包括公司基本管理制度和具體規章,如財務制度、績效考核、人事制度等,以保證公司法人財產始終處于高效有序運營狀態的主要手段;是保證公司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基礎。
來源:金融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