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商業評論》)
█文/李 彤
作者簡介:李彤,商界傳媒企業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商界融信投資顧問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副總經理
懸疑一:九大國企何日回歸
中移動、中石油、中海油、中國鋁業、建行、神華、人保財險、中遠等9家國有企業,都在不同場合表達了他們回歸A股的愿望。
但是,這些巨無霸的回歸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是,中移動這樣的紅籌企業回歸A股存在著法律障礙;二是,海外資本市場投資者權益的保護,特別是對匯豐銀行這樣的強勢股東,不給個說法是不行的;三是回歸程序能否迅捷完成,拖到A股轉熊就沒有意義了。
此前,中國最優秀的企業,不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企都熱衷于到海外上市。如今,一度被邊緣化的證券市場已經回到了中國經濟的中心。2007年將是一個轉折點,優質企業“崇洋媚外”的時代已經結束。誰都不會忽視本土資本市場,頂尖企業的資本運營必將是國內國際雙管齊下的互動游戲。
互動游戲的第一批大玩家是已在海外上市的央企回歸。在賺錢效應的作用下,萬億級資金涌入A股市場,驟然暴露了優質上市公司的稀缺。中石油、建行、交行這些航母級企業的回歸可以迅速吸納過剩的流動資金,降低資本市場的系統風險,因而受到監管部門的鼓勵。同時,對企業來講這也是一個低成本融資的機遇。
巨型國企的回歸與A股走勢的互動,將是2007年中國資本運營最大的懸疑。
懸疑二:徐工、蘇泊爾并購案能否“過關”
“凱雷收購徐工”已經進入第三個年頭,從2005年10月高調宣布斥資3.75億美元收購徐工85%股權,到2006年11月收購50%股權的方案獲得商務部初步批準,過程和結局可謂一波三折。
2006年8月,浙江蘇泊爾股東會高票通過了與法國SEB的《戰略投資框架協議》。蘇泊爾不是什么老字號,生產的是不涉及國家安全的炊具,年銷售額不過7億元、市場占有率為10%。愛仕達、雙喜、順發等6家競爭企業立即“通電全國”,以壟斷、以侵害民族產業為由反對蘇泊爾“外嫁”。
徐工和蘇泊爾這兩宗并購案將成為未來并購案的重要參照。
假設有一個坐標軸,一端趨于對外資完全禁入,另一端趨于完全開放。那么,徐工是政府寬容的底線,蘇泊爾則是政府管制的上線,如果連蘇泊爾這樣的企業被外資并購都不批,那外資看得上,政府又能批的并購對象就少之又少了。
把握這兩個點對中國企業走出去和請進來都會產生巨大的影響。
2007年,在這個坐標上掙扎的可能是張裕、燕京、大寶、雙馬、晨鳴、小天鵝……
懸疑三:海外“光伏軍團”能否成形
從2005年尚德在紐交所創造神話開始,已有5家中國光伏企業在海外成功融資。已經完成私募、選定上市地點并請好保薦人的還有天威英利和南京中電光伏。不出意外的話,2007年中國海外上市的光伏企業將達到兩位數,形成名副其實的“中國光伏軍團”。
近年來,海外資本市場已不再是IT企業的“專場演出”,不僅有攜程、分眾這樣將傳統產業與信息技術完美結合的典范,還有無錫尚德和玖龍紙業這樣的“中國制造”榜樣。一旦“光伏軍團”順利崛起,將標志著中國海外上市公司業務范圍的進一步多元化。
懸疑四:海爾、聯想、TCL與吉利的國際并購前途難料
中國經濟經歷了20多年的持續增長,一批超強企業越來越感到本國資源不足、市場狹小。于是,外面的世界成為他們向往的藍海,國際化成為他們的不二選擇。
海爾全球銷售額突破1000億元,在海外建有30多個生產基地,并形成了自己的全球化銷售網絡……只可惜利潤薄如刀片;聯想借并購IBM、贊助奧運兩大戰略舉措的國際化之路有點走捷徑的味道;號稱要“跨越式”實現國際化擴張的TCL跌得不輕,如今正拖著沉重的身軀艱難前行;吉利卻憑著借殼英國錳銅在資本與市場國際化方面完成了真正的“跨越”。這四家企業在2007年的走向值得關注。
懸疑五:房地產企業是否到了資本拐點
2006年是國家對房地產行業宏觀調控力度不斷加強的一年,但各大城市的房價仍以令工薪族絕望的速度上漲(上海等極個別地區除外)。依托中國經濟的持續景氣,2006年房地產行業的景氣度在調控的高壓下保持著高位震蕩。2007年,料想政府的調控更加到位,但在人民幣升值和流動性泛濫的情況下,房地產業會在這一年出現拐點嗎?
其實,幾年“調控”的結果不是房價下跌而是行業集中度的提高,真正的受益者是萬科這樣的巨頭。“招、拍、掛”、自有資金達到35%、收緊信貸、限制預售等一系列措施封殺的是中小房地產開發商。這樣的調控客觀上從兩個方面助長了房價的上漲:中小開發商出局,商品房的供給減少;二是早已完成原始積累的大亨們的“議價”能力提高。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城市將有40%以上的市場為地產寡頭壟斷,沒有眾多競爭對手殺價的“煩擾”,“品牌”開發商們就可以合力打造“高尚社區”了!
因此,房地產企業的拐點不會在2007年來臨,房價和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將保持增長,萬科等還會取得豐厚利潤,而那些能與奧運沾邊的企業(如北京城建、北辰實業)中定會出現“黑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