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節到了,接到了好多的祝福,心里暖暖的。但是,想到和看到中學教師被高考指揮棒秦始皇式地“統制”和大學教師被“學術大躍進”蠱惑,就覺得這個節日反襯出一種怪異。
喜歡通過大張旗鼓地“搞運動”包括設置這“節”那“節”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將理性的管理融入日常的制度與過程,是我們民族的特色。往大里說,或許是一種獨特公共管理模式衍生出來的特色。在網上看到朝鮮“150天戰斗”、為2012年實現“打開強盛大國之門”的戰略目標打下良好基礎的新聞,似乎能夠證明這一點。
在這種“運動式”的文化浸淫之下,我們的許多管理活動也變成了“運動式管理”——我給起的名。許多事情,正如姜昆相聲里說的:“我早就知道這電梯有問題,我就是不說!”大家都知道有問題,大家都覺得應該改,但是沒有人會出頭去做這個事。問題積累得多了,讓領導也很無奈,于是就發起搞“會戰式”的運動。運動一搞,還往往挺靈。于是,一些人就迷戀上了“運動式管理”。在一家單位聽到一個事情,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單位里管水費的人忽然發現用水量增加了不少,覺得是一個問題,但是大家也沒有真正心里去,似乎也沒有人要去認真得探究一下為什么會這樣。等到上級開始搞“厲行節約”活動之后,才想起這個事情來,派人查查看吧。一查,原來是大樓下面的輸水管出了問題,大量的水嘩嘩地流失浪費了。后來,這個事情還被上報,作為“節約運動”活動的成績。
言歸正傳,說說企業文化。美國學者總結日本企業管理模式發明了“企業文化”這個詞匯,其實,這個“企業文化”是從日本企業的管理過程中總結出來的。也就說是,企業文化是日本企業管理模式的一部分,在管理實踐中是與管理活動一體的,或者說是對歐美理性主義管理的延伸。可以,企業文化到了我們的企業之后,卻往往變成了一種游離于管理活動之外的東西,好像除了搞管理,也要搞文化。于是,“運動式”的企業文化活動就成為企業文化建設的主流。好像哪家企業做企業文化建設,不搞“運動式管理”的企業文化活動,就不是在建設企業文化。但是,令大家困惑的是,轟轟烈烈的企業文化活動搞完之后,并沒有出現扎扎實實的企業文化的效果。于是再搞,搞著搞著,大家都疲沓了,于是就說企業文化建設沒有效果,于是就到處找人咨詢,以尋找企業文化建設的良方。這恐怕是我們許多企業建設文化的現實。
其實,正如上述,企業文化是與企業管理與生俱來的。如果將企業的經營管理活動比作“因”,企業文化就是一種“果”。如果忽視了企業管理實踐的“因”,是不可能產生優秀文化這個“果”的。企業文化的“運動式管理”,可以在一時之間激發大家的豪情壯志甚至豪情萬丈,但是如果你不去變革管理的現實,不去除管理中妨礙優秀文化生長的要素,要通過活動產生好的文化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們的建議是,企業文化建設可以搞活動,但是別讓“運動式管理”成為主流,也不要期望從“運動式管理”中產生好的文化。優秀文化的建設成果,是來自日常的、或許是平淡無奇的和平靜的過程中的,是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的。它是管理的過程,也是管理的結果。
作者:王學秀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