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額逐年增加,利潤卻沒有隨著公司規模的擴大而上升;有人做事,沒人管事;小問題沒人匯報,大問題卻互相推諉;員工積極性減弱、辦事效率低;財務管理混亂;質量不過關,客戶頻頻退貨……金融危機的侵襲,讓中小企業的這些管理問題更為凸顯。
大多半路出家,沒有經過企業管理基礎訓練的中小企業主們,顯然亟須擺脫“業余選手”的身份。廣東歐博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廣州歐智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曾偉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中小企業主們必須有意識地從一個營銷的研究者、開拓者,向管理的研究者、模式的開拓者轉型。
曾偉語錄:
●即便沒有這場危機,很多企業也已經出現了越大越虧的現象,這就是一種征兆,意味著現有企業的經營模式有一個擴張的頂點,到這個點上,便難以盈利。
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不進行徹底改變,遲早要被市場淘汰。因為這是一種資源消耗型的增長,是一種體力消耗下的硬撐。
●管理變革正常的陣痛過程導致了各方的猜疑,根本的原因是雜念造成的。佛教徒在進行“內觀禪修”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奇妙的身心變化過程:剛開始盤腿打坐,非常疼痛,為了擺脫痛苦,人們一般都會改變姿勢,但過不了多久,新的疼痛感又會產生,最后,動來動去都解決不了痛苦。這時師傅會告訴你:苦是擺脫不掉的,只有承受,苦才能消掉。
企業的管理變革也一樣。企業人的注意力必須集中到自身每天出現的問題上來。堅持變革的方向,最終走過變革的苦,達到解脫的彼岸。
戰場轉移讓管理新兵束手無措
贏周刊:您曾以研究學者的身份,深入走訪、調研、輔導了珠三角逾百家民企,據您了解,目前中國中小企業的管理現狀如何?
曾偉:我國中小企業的管理現狀,可集中概括為“混亂”。這體現在采購、倉管、生產、營銷等一系列的環節上。如訂單交期不能滿足,質量達不到客戶的要求、經營成本太高、模式化程度太低,對個人經驗依賴太重等等。而金融危機讓這些管理問題更為突顯,越來越多深受沖擊的中小企業老板已經意識到管理的重要性,有些甚至在借錢做管理。
贏周刊:導致企業管理混亂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曾偉:現在的中小企業大都是管理的“外行”在辦廠,這是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我最大的擔心。今天上午還有一個客戶,拿了一大籃水果來說要把公司交給我們。因為他發現,自己完全是個外行,就好像一個新兵上戰場,對于企業要怎么管理,感覺力不從心。
其實國內的企業家在管理上大都還是業余選手,中小企業家就更不用說。他們在商場征戰多年,對市場駕輕就熟,是這個戰場上的贏家。但在管理上,卻一直是輸家。
以前企業賺錢,不是來源于管理,而是來源于市場的需求。改革開放后,中國市場快速膨脹,盡管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市場上而忽略了管理,但企業只要生產出產品,日子還是過得很滋潤。
然而,蓄水池干枯了以后,石頭就露出來了。金融危機使企業不斷“放水”,利潤越來越薄,市場開拓越來越難。生意場上拿到的訂單,一碰上被退貨或來不及交貨等管理問題,便面臨虧本。
當管理成為能不能賺錢的關鍵時,企業之間的戰場便從營銷變成了管理。因為以前沒有重視管理,當戰場轉移時便束手無措。說到底,管理最根本的問題,是指揮者、主帥、企業家、老板,但他們都是一些管理上的新兵。
老板不能把荒山包出去坐等別人把它變成金礦
贏周刊:中小制造企業如何著手進行管理變革,來應對目前的經濟寒冬?
曾偉:管理變革要從兩個地方切入:一是習性的改變。二是企業運作模式的建設。一個人一個事,人從習性上抓,事從模式上抓。
比如說,企業里誰都不服誰,每個人都認為“老子天下第一”,缺乏恭敬心,這也是管理難做的根源之一。這首先要從老板入手。老板要自律,樹立形象。讓員工知道:老板是說到做到的。對員工、下屬也要這樣去要求。哪怕是對掌握企業關鍵技術、關鍵資源的人,也要一視同仁,企業要有付出代價的心理。
而要找到適合公司的運作模式,需要老板對管理有研究精神。但問題是,中小企業老板在產品技術、市場花了不少心思,卻甚少在管理上進行研究。有的企業老板不愿甚至逃避去研究。更不會把一個工廠當成藝術品一樣去對待。他們總以為找一個職業經理人,便能把問題交由他解決。
贏周刊:但很多企業老板引進職業經理人,不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將其他公司的成功模式復制過來?
曾偉:引進職業經理人,要在企業模式相對成熟的情況下才能發揮作用。如果企業的模式還不成熟,引進職業人很難發揮多大的作用。即便職業經理人想做精細化管理,但中小企業的員工都有個習慣,凡事都聽老板的,一旦出了什么事,最終還是找老板。
如果老板不帶頭參與研究管理上的問題,職業經理人亦解決不了這些問題。現在很多企業引進職業經理人失敗,就是因為他們總寄希望于職業經理人來幫他們建立、完善管理模式,而職業經驗人真正要起作用又必須先要有模式,這就存在矛盾。
就像開拓荒地一樣,把荒地開墾完,把樹種上去了,你請個人幫你管林子還不容易?現在問題是,很多老板想把荒山包出去,希望別人把它變成金礦,也不管是不是該往荒山添點肥料加點水。
只有帶著大家開山造林,形成真正的果林后,交由別人管才能省心省事。很多老板就是不愿意吃中間這一段苦:帶著人開拓荒山。企業搞管理變革會經過一個苦的過程,如果沒有這個苦的過程,管理變革就不可能成功。
中國企業缺乏批判精神
贏周刊:很多中小企業在管理咨詢公司的服務期內進行了管理變革,也解決了不少問題,但管理咨詢公司的人離開后,面對新問題仍然束手無措,原因是什么?
曾偉:原因有兩個。一是企業能夠改變,是因為咨詢公司的人能夠按照新的模式去改變他們。一旦咨詢公司的人撤走,企業里就沒有人是新模式、新制度的代表,導致管理變革缺乏可持續性。
我們最近推出一個新的制度——“內部咨詢師制度”,正是針對這個問題而推出的。從企業內部挑選三個中高層干部(一個高層,兩個實操的中層干部),全程參與企業的管理變革,并與咨詢公司的培訓師一起,每周一回到咨詢公司總部探討問題及解決方法,培養他們看問題的眼光。六個月下來,這些經過培訓的中高層領導,基本都具備咨詢師的資格,在我們撤走以后,能夠保證管理變革的可持續性。
二是企業內部自我改善的能力不足。如企業規模擴大以后,面臨的新問題、流程都不一樣了。這就要求企業自身具備研究問題的能力,然后按照三九控制法的原則不斷調整改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等著我們拿現成的解決方案。
現在的問題是,對于企業出現的很多問題,大家都麻木了,說到底,這與中國人的性格有關。日本企業的反思精神比我們強得多。他們一遇到問題,便會坐下來一起探討,而中國缺乏這種反思、批判精神。
人物簡介:
曾偉,廣東歐博企業管理研究所所長,本土最大的制造業咨詢機構廣州歐智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董事長,中山大學中外管理研究中心EMBA教授,學界稱之為“中小私企研究第一人”、“中國中小工廠控制之父”。他所創造的“中國精益管理模式——三九控制法”,對中小企業管理落后狀況的全面改革,提出了一整套系統的解決方案。
作者:贏周刊記者 陳純麗 來源:《贏周刊·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