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玉瑛)
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在他的日記里曾經記載過他做的一件“蠢事”:
19世紀中葉,達爾文周游世界。一次,他來到非洲的一個原始部落。他看到,那里的人住山洞,吃草根野果,過著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
達爾文在那個原始部落住了幾天之后,發現了一個讓他震驚的現象:當氣候惡劣,人們找不到食物時,他們就將老弱病殘的人分而食之。理由是,這些人沒有用。
達爾文很痛心:世界已經進入文明時代,而這里的人還這么野蠻殘忍,一定要想辦法改造他們。于是,他用高價買下一個當地的男嬰,把他帶回英國,他要用現代文明的教育方式,使這個非洲血統的小孩變成一個“文明人”。然后,再用這個“文明人”去改造他家鄉人吃人的原始現狀。
16年之后,這個小男孩長成了“文明青年”,達爾文經熟人幫助,把他送回了非洲。
一年后,達爾文又來到非洲,想看看17年后的原始部落有了多大進步。可是,他卻找不到那個“文明青年”了。當地人告訴他,他們把那個青年吃掉了。
達爾文大驚:“那么好的人,為什么吃了?” 當地人告訴他:“他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會做,留下有什么用?”
從這個故事我們可以看出,一個組織的文化對人的影響。正像IBM的創始人托馬斯•沃森所說的:“一個組織的基本哲學思想對組織的作用比技術資源、經濟資源、組織機構、創新和抓住時機的作用更大。”[1]
抓落實,也必須創建良好的落實文化。一個沒有落實文化氛圍的組織要想搞好落實,無疑是天方夜談。
所謂落實文化,是指貫穿于整個組織系統的、大多數組織成員形成的對落實的看法、習慣和理念等的總稱。
良好的落實文化,對組織成員起著巨大的激勵和引導作用;相反,不良的落實文化則制約著組織成員的落實能力的發揮,從而影響落實。
一般說來,在一個組織中,落實文化主要包括:求實文化、責任文化、誠信文化和細節文化。
[2]
鄧小平同志認為,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這四個字。他說:“毛澤東同志所以偉大,能把中國革命引導到勝利,歸根到底,就是靠這個。”[3]
抓好落實工作,也必須靠實事求是。換句話講,建立落實文化,首先必須在組織內形成一種實事求是的風氣與氛圍。“實事求是”是我們各級各類組織抓好落實工作的一項最基本的原則。
但實事求是地講,我們的許多單位和部門缺乏這種實事求是的文化氛圍。相反,形式主義的東西倒是盛行。
所謂“形式主義”,就是處處只講究表面的形式,不講究事情的實際,不講實際內容、實際效果和實際意義。
形式主義是一種復雜的社會現象,它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但概括說來,就是“假、大、空”。
所謂“假”,就是行動上不真實,弄虛作假。譬如,有些領導干部在匯報工作時,“只報喜,不報憂”;甚至為了“政績”而制造假經驗,假典型,假數據。
所謂“大”,就是工作中搞大呼隆,譬如,有的地方熱衷于搞各種名目的所謂“達標”活動,表面上轟轟烈烈,熱熱鬧鬧,實際上是空空洞洞。
所謂“空”,就是在學習中擺空架子。形式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不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是為了裝璜門面,因此,學習時,只滿足于背誦個別詞句,而不去掌握它的方法、立場。對黨的方針、路線、政策的學習,也是只當“傳聲筒”,不去具體貫徹落實。
形式主義違背馬克思主義的辯證法原理,嘩眾取寵,會給黨和人民的事業帶來嚴重的危害。江澤民同志曾在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會議上的講話中一針見血地指出:“形式主義的東西多了,層層效仿,大量的時間都花在這個上面,對領導來說,耗費許多精力,妨礙深入實際;對群眾來說,勞民傷財,不堪其累。”然而,在我們的一些部門中,這種嚴重危害黨和人民利益的形式主義卻大量存在著,值得我們注意。其表現最突出的就是:
不去認真領會中央精神,也不去了解下情,只習慣于做表面文章,空喊口號。
不去踏踏實實地為人民群眾辦事,而是沽名釣譽,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的地方的領導干部不顧客觀條件,為了給自己造“政績”,建造了許多勞民傷財的工程。某縣的“面子墻”就是突出的一例:
該縣在修建新縣城時,為了讓“高樓林立、街道整潔”,便規定臨街的住戶要建三層高的樓房。有的住戶傾其所有,按照規定蓋起了三層高的樓房;但有的住戶,蓋兩層尚且捉襟見肘,更甭說建三層了。
于是,有人就想出了這么個高招:用墻來代房。結果便有了這樣的奇觀:它遠看是房,近看是墻;粗看是房,細看是墻;形式上是房,骨子里是墻!
這種新式建筑的建設可以達到一箭雙雕的效果:既讓縣里滿意,自己又克服了“經濟危機”。至于它能不能用,就管不了那么多了。
這“面子墻”最終是讓該縣的領導滿意了,但該縣的百姓卻很不滿意。他們稱這“面子墻”是“害民墻”。為了建這臨街高樓,許多住戶舉債度日。有的樓房雖然建好了,但卻閑置無用。一位姓張的女士說,她家20間房子都空著,20元一間都租不出去。因為房子高,院子小,采光不好。為此,有人編出順口溜說:干部出風頭,群眾吃苦頭;領導吹牛皮,群眾餓肚皮。
形式主義是對實事求是的反動。抓落實,必須堅決反對形式主義。要在組織內造成一種實事求是的風習,養成實事求是的習慣。說實話、做實事,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腳踏實地地做好各項工作。
實踐證明,凡是能夠有效落實的組織,都具有求實的文化氛圍。IBM公司、海爾公司,等等,都是如此。
臺灣塑膠企業集團總裁王永慶就曾說過:“我認為IBM成功的根本原因,不在它從事電腦科技行業,而在于它一向都能腳踏實地,從基礎的地方著手,并且追根究底,探求出事物的道理之后,確實加以履行。IBM有員工手冊近十種,而手冊內容包括從如何開車到如何對客戶提供良好服務,樣樣都有,從這一點就可以了解,他們的踏實做事的精神,實際上超過了任何其他開發中的企業。[4]”
[5]負責是一種人生態度,是一種價值追求。實踐證明,富有責任感的人無論承擔何種工作任務,都能比那些沒有責任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1] 轉引自王強、胡漢輝:《管理創新十講》,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226頁。
[2] 《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第801頁。
[3] 《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第2版,第126頁。
[4] 轉引自朱兵:《第一流的管理》,中國發展出版社,1997年2月第1版。
[5] 轉引自杰拉爾德•W•福斯特:《責任制造結果》,陳小龍譯,中信出版社,2003年12月版,第2頁。
(《關鍵在落實》 新華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