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產業轉移是指發達國家或地區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等多種方式,將產業(早期主要是制造業或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到次發達國家或地區,以及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從而帶動移入國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的現象。區域產業選擇是指一個經濟區域(如經濟開發區)在規劃發展或產業調整過程中對主導產業或支柱產業的安排和部署。對經濟開發區來說,研究國際產業轉移的現狀和趨勢,做好區域產業規劃,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課題。本文將結合筆者的咨詢實踐,分析國際產業轉移背景下區域產業選擇的應對策略。
一、國際產業轉移的歷史和現狀
迄今為止,歷史上發生了5次大規模的國際產業轉移,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全球制造業向中國轉移,由此中國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基地。移出國制造業成本的不斷上升和市場的國際性擴張需求是促使發達國家產業向外轉移的內在動因,而移入國的成本優勢和龐大市場則是產業轉入的根本動力。這里的成本優勢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勞動力成本,又包括土地等資源的成本,還包括稅收等綜合性的商務成本,等等。
長期以來,國際產業轉移主要發生在制造業領域,但其內涵發生著不斷變化。從資源密集度來看,產業轉移從早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逐步過渡到資本密集型產業,再到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從附加值來看,由低附加值產業(如紡織業)發展到高附加值產業(如集成電路制造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產業結構升級大體經歷了四個階段:從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化纖業,到資本密集型的鋼鐵、造船、煉化行業,再到兼具資本、技術密集型的汽車、機械、電器制造業,直到目前的技術密集型的微電子和信息技術制造業。
一直以來,外商直接投資是我國接收國際產業轉移的最主要方式。與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相對應,我國吸收國際產業轉移也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珠江三角洲地區和環渤海經濟區,幅員遼闊的中西部地區只占外商直接投資的15%左右。這一發展狀況客觀上形成了東西部的產業梯度差,并給我國東西部的進一步產業升級帶來了可能和機會。
二、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
國際產業轉移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存在,只是不同的時期在不同區域之間轉移,不同的時期轉移的內容不同。未來一段時間內,國際產業轉移將呈現如下的發展趨勢:
1.國際產業轉移將延續結構高度化的趨勢。
這里的結構高度化指的是產業結構不斷提升的意思。今后,向我國東部地區轉移的制造業將主要集中在高技術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業,而不再像過去以傳統制造業為主。這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東部地區本身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另一方面,隨著東部地區經濟的發展,原有的傳統制造業的成本優勢逐漸喪失,因此,未來幾年,我國將出現傳統制造業由東部向中西部地區轉移,從而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有利景象。
2.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投資將成為國際產業轉移的新熱點。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發展,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同樣,伴隨著中國作為“世界工廠”地位的形成和發展,與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國際物流相關的服務業的外商投資也越來越多。以上海為例,2005年,上海第三產業吸收外資合同金額73.1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資合同金額的比重首次超過50%,達到52.9%。與需要耗費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業相比,現代服務業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產出附加值高、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少等特點,因此發展第三產業是我國經濟發達地區下一輪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上海“四個中心”(國際經濟、金融、貿易和航運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這樣的發展趨勢,也為上海承接服務業轉移做出了總體的規劃。
3.國際產業轉移出現了組團式或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趨勢。
過去的國際產業轉移往往只是發生在處于產業核心地位的跨國公司,以汽車行業為例,上海大眾初創時,其零部件大量依靠進口,然后再逐步實現國產化。而近年來的發展趨勢則有所不同,組團式或產業鏈整體轉移的趨向很明顯。如以上海—蘇州為中心的長江三角洲地區形成臺灣信息產業的投資集聚區,其中蘇州已經形成以明基電腦、全友電腦和華宇電腦為核心的IT產業群,建立起鼠標、彩顯、液晶顯示器、超微半導體等多個大規模生產基地。研發、制造、服務的一體化聯動將是未來國際產業轉移的發展趨勢,會有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貼近市場等方面的考慮,將其研發、物流等非制造環節也轉移到中國來。這一趨勢對于我國各類開發區做好區域產業規劃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認真研究。
4.跨國公司成為國際產業轉移主體的趨勢更加明顯,投資方式多樣化。
2005年,跨國公司占據了全世界40%的生產和90%的國際投資,國際技術貿易的60%、國際技術轉讓的80%、科研開發的90%也是在跨國公司之間進行的。毋庸諱言,這一趨勢是經濟全球化的必然結果。在經濟全球化的驅動下,跨國公司往往有著強烈的擴張欲望,而且跨國公司產業轉移的投資方式呈現多樣化的特點,直接投資已不再是唯一的投資方式,跨國并購等方式的比重將越來越大。根據這一特點,上海近年來大力發展總部經濟并取得成效,至2005年底,上海集聚了跨國公司的地區總部133家、投資性公司136家和研發中心177家。上海的總部經濟不僅促進了上海的發展,而且對全國其他地方吸收外商投資和承接國際產業轉移產生了輻射作用。
三、區域產業選擇的若干對策
區域產業選擇本質上就是選擇性的招商工作,也就是本區域發展什么產業,選擇什么產業的投資商入駐等問題。我國的一些開發區,由于缺乏招商的產業規劃,被動性招商,“撿到籃里就是菜”,導致開發區缺乏特色,不能發揮區位優勢,不能形成產業生態系統,最終開發區土地資源消耗殆盡,但總體上缺乏持續發展能力。現在,越來越多的開發區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并就區域產業定位和產業規劃聘請專業咨詢公司開展專題研究。
區域產業選擇是一個綜合性的課題,其影響因素很多,至少包括政策環境、區位環境、競爭環境和產業環境等因素。在產業環境中,國際產業轉移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是影響區域產業選擇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對新一輪的國際產業轉移浪潮,開發區應該采取積極的對策,做好區域產業發展規劃。
1.在產業選擇上,突出高技術密集、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促進產業結構升級。
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產業基礎,完成了第一輪的經濟發展。在新一輪經濟發展的產業選擇上,東部沿海地區應該具備更高的眼光,在新一輪國際產業轉移的浪潮中不能采取盲目接受的態度,要有所為有所不為,要選擇轉移產業中的優質資本,提高轉入門檻,以有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升級為目標。
例如,上海某開發區在綜合研究基礎上選擇先進制造業作為招商的重點之一,但為了進一步明確先進制造業的內涵,該開發區聘請了專業咨詢機構,建立先進制造業的評價體系,并在此基礎上對各個候選產業進行深入研究,加強招商工作的指導性和針對性。
2.結合區位優勢,重視承接國際服務業的轉移。
最近,我們為上海某港口型開發區進行了產業轉型的咨詢。在綜合考慮政策環境、競爭環境和國際產業轉移趨勢等因素基礎上,特別關注其臨港的區位優勢,制定出大力發展國際物流業和國際貿易業的產業轉型方案,得到了客戶的充分肯定。
國際服務業的轉移包括項目外包、跨國公司業務離岸化和外商直接投資等多種形式,它也被稱作“第二次經濟全球化”,如許多跨國公司將非核心的服務環節:如后勤、財務、呼叫中心、研究開發、軟件設計、經營管理、金融財務分析、辦公支持、售后服務等,外化為一個投資項目或專業服務公司后再外包出去。各類開發區應充分發揮自身的區位優勢,做好承接國際服務業轉移的總體規劃,進一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
3.針對組團化、產業鏈整體轉移的特點,加強主動招商,在細分領域形成產業集聚。
產業鏈招商、產業集群招商已經取代項目招商,逐漸成為新的招商方式。如青島提出,以大項目招商為中心,根據“大項目——產業鏈——產業群——產業基地”的發展方向,重點進行產業集群招商。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調配,普遍需要以最低成本將非核心業務就近外包出去,這就使跨國公司的固定供應商選擇跟隨核心企業向目標國轉移,這樣也就形成了產業鏈整體的轉移。
而且,主動性的產業集群招商有利于區域形成選擇性的產業生態系統,提高區域產業的穩定性,保障區域經濟的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4.在招商政策上,應從財稅、土地價格優惠轉向重視綜合投資環境的改善。
過去,優惠的稅收政策、低廉的土地批租價格成為各地吸引外商投資的競爭手段,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現了惡性競爭,損失了大量的公共資源。近年來,隨著一些沿海開發區土地資源變得緊張,這種簡單、低層次競爭所帶來的欠缺持續發展能力等弊端逐漸顯現出來。現在,越來越多的地區意識到進行招商政策調整的必要性,并逐步從過去強調財稅優惠招商轉向重視綜合投資環境的改善,從而提高區域的競爭力。
事實證明,過分的財稅優惠政策不僅造成了公共資源的浪費,也容易導致投資企業的決策系統失衡,最終影響企業的長遠發展。例如,過低的綜合商業成本有可能使得跨國公司放松對所轉移產業的技術先進性要求,比如,放松對工藝能耗指標等成本的控制,最終損害區域發展的整體利益。換句話說,我國應該清醒地認識到,跨國公司向我國大陸地區的產業轉移是大勢所趨,跨國公司盡管也看重低廉的商業成本,但他們應該,也必將更看重整體的投資環境和產業環境所帶來的好處。因此,我國的開發區應著力改善綜合投資環境,體現區域差別定位,加強特色招商,避免因簡單的財稅優惠政策而造成惡性招商的局面。
(作者系新華信正略鈞策管理咨詢公司顧問,任何發表、轉載須先得到許可,聯系方式:010-58671818-291/3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