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法原文】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孫子兵法》⊙孫武
中國人在談論兵法,都有一個極大的誤區,即往往從極高的層次去看待戰略問題。
首先,這是由于缺少實踐的緣故,沒有真正經歷戰場的生靈涂碳,是無法真正的了解兵法的豐富內涵的。
還有就是,在古代,善于用兵家的軍事家很多,而著書立說的卻極少。就是著書立說的,也必然是文采高絕之士,如孫子兵法,吳子兵法等。
這樣,后來的學者既沒有實踐中體悟中國兵法的機緣,又流于華麗的詞藻中,沉迷于想當然的理論當中。即使是研究真實的歷史案例,也誤信勝者不實記錄,沒有真實從對壘雙方的實際環境中思考,而導致失之偏頗,隨波逐流,沒有精辟見解。
真實的歷史中,勝者也是逐步由弱到強、由小到大。因此,如何在強敵環伺的競爭中,以有限的資源殺出一條血路,最終成為王者?這就是真正的殘酷的現實的問題,要解開這個謎團,就要從善分而治入手,去重溫絕代兵法大家的超卓智慧。
《三國演義》中始終強調一個概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難道這真的僅僅是在說,人心向背的作用嗎?其實,就三國演義里面來說,它一方面在影射劉備集團形影單薄,另一方面又在為其尋求出路。這條出路就是占人和,不過即使劉備之流意識到這個問題,也不可能做到。
還是回來說天時、地利和人和背后隱藏的深層次意義,那就是戰略細分。真正深入中國文化,特別是兵法思想,則會發現:相對與絕對這個基本思想將貫穿始終。而以兵法來尋求資源的最高效率,則不能忽視這個基本的問題。
而戰略細分,就是中國兵法中推動相對與絕對進行轉化的眾妙之門。我們以朱元璋取天下的策略來說,看看是什么樣的策略支持了他最后統一中國。在攻下南京以后,朱元璋首先面對的是:北方的元帝國軍隊正與劉福通的紅巾軍激烈廝殺,處于戰略對峙之中。而西南、南方則是由各起義軍,割劇自立,擁兵自重。在江南的幾股最大的軍事勢力中,除了朱元璋,陳友諒占據了湖北、安徽的大部分和江西的一小部分。而張士誠則控制了江蘇、浙江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除去以上幾人以外,還有方國珍、陳友定和明玉珍等幾股較小的勢力。這樣,朱元璋要消滅這些對手,則顯然其實力不占據優勢,甚至可以說是絕對的劣勢。
但是,朱元璋和它的文臣武將們,沒有放棄。通過以下一系列的戰略細分,逐一消滅了所有對手,將絕對劣勢變為相對優勢,再由相對優勢變為絕對優勢。
第一步,當時的元帝國軍隊仍然具有一定實力,與朱元璋的力量相比,仍然有優勢。這樣,朱元璋首先利用實力來分,將其分為元帝國軍隊與起義勢力。
第二步,再以地緣劃分,分為有直接利益沖突與非直接利益沖突。這樣,就只剩下陳友諒與張士誠了,而這時的朱元璋對這兩股勢力,仍然沒有絕對優勢。
第三步,于是,再將這兩股力量分開。這時,與其中的任何一個,就都基備了對峙的力量。這樣,就利用分割,變劣勢為優勢了。
我們前面說的天時、地利和人和,其深層次內涵就是分而治之。上面主要以朱元璋的例子說明了細分,細分之后接著就是治之了。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分而治之,通過細分,將將有限的資源,發揮出無限的優勢來。通過逐個完成細分領域的目標,最終發展壯大,一步步走向成功。
分而治之,這是中國兵法里面最具有現實意義的策略。不了解它,就無法解讀五千年中華文明歷史中,璀璨奪目的戰爭史,就無法超越有限的客觀條件之上,成為兵法大家。
現在來側重說說“分”的依據。要分就必須要具有分的標準,然后依此標準來分,那么“分”的標準是什么呢?其實,任何能夠使事物形成差異的因素都可以形成“分”的標準,這沒有具體的限定。比如,可以依人的消費習慣;也可以依地理范圍;還可以依技術積累等等。自然,天時、地利與人和也是一種“分”的依據,并且在古代中國的軍事史中,應用最為廣泛。
最后,分而治之的這個過程,其實還有一個具有主動意義的內涵:既通過分而治之,使我們由劣勢變為優勢,將競爭對手或最終目標,由優勢變為劣勢。
而孫臏也在其兵法里面說:善于用兵的人,無論敵軍多么強大,人數多么眾多,都能巧妙的使其分散兵力,使其受到攻擊時首尾不能相救,互相之間無法聯絡。所以,無論敵人如何強大,也可以通過分而治之,將其消滅。
〖商業案例評析〗零售生態競爭中的兵法智慧
為了從現實中身邊的案例來闡述,智慧無所不在,而且隨手可得。我們選取了生活中常見的寺廟前的零售商業生態來分析,現實中的善分而治如何體現在生活細節中。
在筆者所在城市里,有一座寺廟,香火很盛。
通常,人們來到此處后,需要焚香點燭,供奉神祗。有些遠處來的,不便攜帶;或是周圍生活區里面難以購買,就干脆來寺廟門口購買。
第一階段,主要鋪面競爭時代(以建筑物商鋪為主要特色的競爭)
于是,就有人開始了賣香紙火燭的生意。開始的時候,賣的人少,于是生意就開始好起來。一家、兩家、三家的就開始了,由于沒有競爭,所以價格不錯。
第二階段,流動鋪面參與競爭時代(以鐵皮房子為流動商鋪的競爭的加入)
后來,看到生意好了,有的人也想來此賣。但是,大門口左右的幾個主要鋪面,都已經有人經營了,而且不想轉讓。怎么辦?于是,有的人開始動腦筋了。
于是,有的人就開始打寺廟里面鋪面的生意;有的人開始設立流動攤鋪。說到這里,這就是將目標――也就是市場分割的結果,分割的依據就是空間的間隙及利用。這樣,在主要鋪面周圍,就又出現了流動鋪面,并且為了吸引業務,還依靠其成本優勢(房租、稅收的成本比主要鋪面低)打價格戰。
但是,雖然競爭較以前激烈不是,生意還是不見差。大概是市場容量沒有飽和,前面的兩類競爭者,一段時間處下來,倒也開始逐漸相安無事了。
第三階段,游擊經營時代(以背籮為主要設施的更具機動性的游擊營銷的參與)
逐漸過了段時間,新的進入者又來了。這次,它們采用的更為深入的分割:即以背籮為主要設施的更具機動性的游擊營銷。
這樣,成本又被進一步拉下來了。不過,這也具有很明顯的不好之處,即進入門檻更低,加劇了競爭形勢。而因為主要地域有限,并且被幾個主要鋪面和流動攤鋪占據(鐵皮房子逐漸獲得非正式默許),主要客戶群被截住了。
于是,游擊營銷者將競爭面進行了進一步細分:向更為廣泛的外圍進行延伸。比如,在有山路的地方,在離大門更遠的山路上,就進行銷售。并且,在服務質量、人性化及縱深推銷上,占據了更為有力的優勢。
第四階段,業務互補時代(以算命、祈禱等互補性業務為補充的多元化時代)
時間一長,經營者們發現,利潤被降低了,被數量龐大的新進入者降低了。而新進入者也顯然發現了這個問題,而且比現有競爭者更為感受頗深。流動延伸及人性化銷售界面的優勢,被龐大的新進入者瓜分掉了。
于是,部分現有經營者和新進入者,再次進行了分割。大家是不是認為,經歷了那么長時間的殘酷競爭,是不是已經飽和了?沒有,人民群眾的智慧絕對不比國外留學的MBA低,而且十分有效。
這次分割,是依業務類別進行分割的。即從業務互補的角度,開發創新的業務,來形成與現有業務互補的有利格局。這次的競爭,大概是引起舊有經營者反彈最小的一次吧!
接著,寺廟門口又多了算命、祈禱等多種業務,而且還呈現欣欣向榮的趨勢。
第四階段,專業化時代(專業化優勢逐漸取代多元化,形成更為細密的競爭生態)
這一階段的變化,更為驚人,已經與最新的商業理論相契合。即產業細分,以更為深入的社會分工,來形成綜合競爭力(與國際競爭力雷同)。
物理上的空間已經無法細分,再細分則利潤率更低了。因此,物理層面的橫向競爭時代就逐漸退出了競爭的主要手段中。取而代之的是,縱向競爭的黃金時代來臨了。
新的進入者,逐漸開始形成更為細膩的社會分工。比如,有的人比較能說,所以就專門進行推銷,把拉來的人往主要鋪面、流動鋪面或算命攤上拉,最后再利潤分享。
這個時候,服務也開始形成周密的產業體系,一個初具完整趨勢的寺廟零售經濟體系逐漸成型。
后記
其實,說到這里了,這里的競爭故事還沒有結束。一個個更具智慧的策略,正在上演;更為細致的戰略分割仍然在繼續...
由于需求仍然存在,因此筆者相信,競爭永不會結束。
只要善于思考,善于發現,未來的商業舞臺已在身邊、在未來為我們展開…
歡迎與作者探討,作者主頁:http://www.inheritbiz.com/critiq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