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碁多年來全心投入研發與營銷這兩項投資,最怕的并不是遭遇挫折,而是重復繳學費卻不得要領。要避免這個狀況,就必須真實地記錄過程并傳承經驗;經驗分享于己無損(我從不相信“留一手”會讓自己在競爭當中贏過別人),而分享的層面越廣,社會資源的損耗越低。
就是這樣的心情,當1995年4月,天下文化社長高希均教授打電話給我,詢問我愿不愿意將經營宏碁的心得撰寫成書,供有志創業與自創品牌的朋友參考時,我毫不考慮就答應了。
放下電話之后,這本書所能提供的其他附加價值,開始一一出現在腦海里。
我向來認為,科技的價值所在,是讓更多人享用,否則再尖端的技術,對人類的貢獻終究有限。純從科技來看,宏碁的創新,雖然比之先進地區仍有差距,但換個角度來看,能夠不斷挑戰成本的極限,以享受低利潤來擴大電腦的使用層面,這可能是比技術創新更加不容易的工作。我認為,這正是宏碁努力多年,并累積許多經驗的領域。
第三次創業
如果說,宏碁的心得能夠提供若干參考價值,使更多企業以降低成本、服務更多的客戶來支持創新,而不是以高價位、高利潤來供養研發,相信將是人類更大的福祉。
在這本書出版的同時,正逢宏碁創立20周年,也是我們第三次創業的起點。延續“再造宏碁”時期“結合地緣”與“成為世界公民”的理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使宏碁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以期世界各個角落都能享受到物美價廉的新鮮科技,為了讓全球的同仁腳步齊一地朝此目標邁進,宏碁精神必須更加深植,組織運作必須更有效率。而要促成這個目的,不論就廣度或是深度而言,文字仍是最佳的傳播媒介。
因此,這本書將會陸續以其他語言的版本,呈現給宏碁品牌所到之處的讀者。因為,宏碁已經不只是全體同仁與投資人的企業,它同時也是所有宏碁的伙伴,包括銀行、供貨商、消費者與社會大眾的企業。我們所努力的方向,和大眾休戚相關,也期待能爭取伙伴與外界更大的支持力量。
通過本書,我們期許著更多有理想的人,能夠認同這樣的精神,并一起來完成這個理想,不管達成的方式是否相同。宏碁的經營理念并不在于賺多少錢,雖然,實際上我們是在創造利潤,但更重要的,是對人類未來做出更大貢獻的承諾,希望這本書的問世,能讓大家一起來樂觀其成。
但我無意把目標置于“天下為公”或是“世界大同”那般崇高而遙遠的定位,我們當然盼望這一天早日到來,但希望能務實地一步一步去落實,由宏碁的全球“利益共同體”開始,借由我們鍥而不舍的努力,滾動這個理想,從而結合更多有心人,一起來改造這個世界。
創新科技管理
我也希望這本書能給學術界一些研究的題材。事實上,宏碁的創新與管理理念仍未定型,還有許多的未來式,而管理原本就是活的、永遠在改變的,這本書當然不可能將宏碁的發展完全交待清楚,但也留給有志研究科技管理的人很大的發揮空間。
也因此,我將以這本書的版稅,全數用來支持為紀念先母所成立的“施陳秀蓮講座。這個講座成立的目的,是支持臺灣島內各系所致力于科技管理與國際化的教育與研究,希望對有志于研究臺灣企業國際化與科技管理的學者,提供獎助。當然,我也非常樂于提供這方面的經驗,但一個人的時間與能力畢竟有限,必須借助學術界的專業,使這兩門學問盡速在臺灣普遍扎根。
過去,宏碁有個“群龍計劃”,目的在于培養更多人才,來執行企業的共同目標;未來,我也希望能將這個做法擴散到企業之外。
但是,這本書并不是我的自傳。雖然,過去也有其他關于我的傳記問世,眼前也有不少企業界的朋友出版自傳,但我生性不喜歡趕時髦,也從來不想寫自傳,更何況宏碁才剛開始,而我也期許自己在未來所做的貢獻,可以超過過去20年。
因此,在這本書里并沒有高潮迭起的故事情節與雕琢的文筆,但我希望以簡單、清楚、深入淺出的方式,將我這些年來的經驗與理念呈現出來。而執筆寫成這本書的林文玲,稱職地將我的想法轉化成文字,相信讀者也和我一樣,能夠感受到她為這本書所花費的精神與時間。
也正因為這本書并不是自傳,所以書中并未提及我個人的成長背景,但我必須感謝一生中給予我最大支持力量的母親與內人,宏碁和我能有今天,當然得自許多人協助,但她們和我一起渡過每一個困境,給我一個全然無后顧之憂的環境,才能讓我以付出和辛勞為樂,并有這般了無遺憾的人生。沒有她們,我也無法在此和大家分享再造宏碁的心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