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報》:三星從上世紀90年代后期開始,從一個不入流的企業,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發展成為一個世界一流的企業,你認為讓三星快速成長的原因是什么?
尹忠龍:首先三星時刻都有危機意識,而且我們開展未來導向的經營戰略,實行技術掛帥的經營,而且還非常重視人才。
除此之外,三星非常重視快速應對環境的變化,從1993年提出“新經營”理念開始, 三星把公司的所有組織和性質轉變為新的模式,以應付未來新的變化,尤其是1997年韓國國內出現了金融風暴之后,我們大膽地開展了提高公司競爭力的結構調整和革新活動。
第二我們采用集中與選擇的方式,我們認為未來不能獲得很大收益的,我們把它大膽丟棄,然后選擇可創造高利益的業務。金融風暴之前韓國和東南亞的各國是追求量的發展,忽略質的發展,因此我們就面臨了一些危機。
三星早期一直致力于規模的發展,因此在遇上金融風暴時陷入了很大困境,除了三星之外,韓國很多企業的情況也差不多。三星的結構調整完成之后,我們針對未來數碼時代做出了積極的準備,把我們的業務結構加以調整。
《中國經營報》:任何調整和變革都是不容易的,當時三星是怎么做到的呢?
尹忠龍:結構調整是非常困難的一個過程,用語言難以形容。當時我們結構調整的時候,我們主要是從兩個方面來推行,一個是短期的,另外一方面是長期的。短期主要是提高競爭能力,主要減少生產成本。為此,我們把大量的人員都解雇了,減少了大量費用,還有在庫存和債券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中國經營報》:在結構調整的過程中,哪方面的調整是最難的?
尹忠龍:裁員是最難做到的,我們同甘共苦的同事,讓他們離開公司是很難做到的。降低成本也是很難做的,我們把成本減少了30%。建立這種未來長期的戰略,把公司的資源再次分配,重新調整。因為,未來有不確定性,所以我們決策方面也有很大的困難。
《中國經營報》:三星現在怎么保證自己的產品優勢?
尹忠龍:除了韓國之外在其他國家我們每年申請注冊專利的數字,可能是1500項左右。我們在美國申請獲得專利,這就等于在全世界都可以獲得專利。從我們在美國申請獲得專利的排名來看,我們占第五名,有時在五名之內,有的時候在五名之外。
《中國經營報》:你能否評價一下中國的企業,比如說剛收購了IBM的PC業務的聯想公司。
尹忠龍:中國企業現在做得非常好,跟我們剛開始時相比做得更好。可是,企業規模越大,會遇到越大的困難,所以要重視以質為中心的經營戰略,如果是庫存大,債務規模也大的話,以規模增長為主的方式做事,那會產生很大的問題,我們希望中國企業避免這種誤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