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宏觀調控對企業的要求更高:那些只想憑歪門邪道“撈一票”的企業和不具素質的企業會慢慢死掉,那些有追求、想發展的企業才會有更多的發展空間。
從“百米跑”到“馬拉松” 2005年的中國經濟還是沿著上年走出的新軌道運行:不僅要發展,更要“科學”發展。一些經濟界人士評價,中國經濟開始從注重贏得“百米賽跑”向力爭在“馬拉松”競爭中獲勝轉變。那么,企業的戰略決策又要有什么轉變呢?
“鐵本”啟示:如何在調控中發展
回顧經濟形勢,鐵本事件是不能回避的話題。筆者先后多次到江蘇采訪鐵本事件,當地少數干部向記者表示了他們的委屈和擔憂,如“撞在宏觀調控的槍口上”、“殺一儆百”。隨著宏觀調控積極效應的逐漸顯現,越來越多的人士表示,中國高層對鐵本公司違規建設鋼鐵項目叫停,從國家利益和社會長遠發展來說是十分必要的。一些經濟專家說:“鐵本事件查處以前,投資過熱是叫而不停,鐵本事件查處以后,投資過熱一叫就停!
筆者注意到,此輪宏觀調控主要源于幾方面:一是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的投資占主導地位;二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過快,以鋼鐵、水泥、電解鋁三大行業為代表的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三是糧食生產出現了滑坡跡象,2003年糧食總產量降低到8614億斤;四是濫用土地問題日益突現。“經營城市”的口號在很多地方的發展中演變成經營土地,上年一年占補平衡后,中國還凈損失耕地3806萬畝。中央黨校三農問題專家曾業松說,大量占用土地、粗放經營耕地,不僅推動了固定資產投資的過快增長,也是造成糧食大幅減產的最直接原因。
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專家李義平教授說,仔細分析近一兩年來固定資產投資熱潮的背后,就不難發現中國高層對鐵本事件叫停以及為鋼鐵、水泥和電解鋁降溫是多么及時和必要。就像鐵本事件一樣,各地興起的幾大行業投資熱的背后,恰恰反應了這些項目是建立在廉價的土地資源,犧牲環境資源,損害群眾利益的基礎上的。就是在很多自有資金嚴重不足、靠銀行貸款堆起來的項目,不少干部還認為都是好項目,有市場需求。此次投資擴張的重要成因,就是地方政府不適當地扮演了市場主體的角色,從某種程度上說也是一種體制性過熱。
2004年4月以前,一些重要原材料價格猛漲,光鋼材一項,浙江萬向集團的生產成本增加了48%;宏觀調控一出臺,到五六月份鋼材就大幅下降,目前漲幅已被控制住。2004年1—9月,萬向的產值達到150億余元,超過了上年全年。杭州萬向集團董事局主席魯冠球說,沒有宏觀調控,鋼材和能源價格壓不下來,這樣的產值是肯定達不到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宏觀調控不是不讓民企賺錢,而是改變賺錢方式,用更科學的辦法,更多地賺錢。
一些企業家深有感觸,每加強宏觀調控一次,國家的政策和市場秩序就規范一次,對企業的要求就提高一點,那些只想憑歪門邪道“撈一票”的企業和不具素質的企業就會慢慢死掉,給有追求、想發展的企業騰出發展空間。從這個層面講,宏觀調控不是“卡死”企業,而是“促活”企業。
鐵本事件發生以后,“為誰發展、發展什么、怎么發展”成為江蘇各級干部討論的一個熱點話題。筆者在江蘇采訪了解到,因為投資項目的污染隱患不能消除,一項環境指標達不到國家標準,鎮江市就“否決”了一個預計年產13萬噸膠黏短絨纖維、投資2.7億美元的外資項目。
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專家王小廣說:“新一輪調控不是單純的緊縮,而是區別對待,有保有壓,重點是結構性的調整!
投資需求的膨脹壓力依然很大
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是,當前的宏觀調控雖取得明顯成效,但投資需求的膨脹壓力依然很大。 針對浙江民營企業的一份調查顯示,2004年上半年,超過一半的企業存在非正常停電情況。大型低壓電器生產企業溫州正泰集團僅一季度因缺電未能如期交貨的合同值就達1.6億元。與之相應,波及全國的能源緊缺又掀起了新一輪電力投資開發熱。權威部門估計,目前全國違規建設的電站規模將超過8000多萬千瓦。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僅去年一年簽訂投資協議的電力總裝機容量就超過5000萬千瓦,相當于兩個半三峽,新建的電廠項目達21家。
筆者在基層采訪時明顯地感覺到,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大多有著濃重的“趕超情結”:大規模舉債搞城市建設,以求在最短時間內改變城市面貌。而且存在著一個問題:經濟發展中的一些規章制度,在某些人眼里成為了一種桎梏,是一種約束。于是“打擦邊球”成了解放思想,逐步演變為“法律規定了,也要敢于突破”。因為有了業績就能一俊遮百丑。
投資過熱是多年來中國經濟運行的頑癥之一。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分析指出,這一輪投資擴張有其客觀原因:一是中國正處于城鎮化提速、重化工業加快發展的歷史時期;二是境外一些加工工業正向中國轉移。城建等投資需求增長過快,帶動了重工業的過快增長,反過來又拉動了鋼鐵等相關行業的投資,并進一步推動整個投資規模的擴張,形成部分行業需求過盛和產能過剩兩種“泡沫”,而煤電油運新的“瓶頸”制約再度凸現。一旦市場發生變化,就會導致部分企業倒閉、失業增加、銀行壞賬增多,最終造成經濟的大起大落。
“馬拉松”與“百米跑”
2004年,依然旺盛的需求使房地產預期利潤率在“打壓聲”中不退反進,部分城市房價上漲幅度超過20%。房地產投資的“高燒不退”,又將刺激鋼材、水泥等建材價格堅挺,使煤電油運等瓶頸效應更趨顯著,促進生產資料成本上升,增加成本型價格上漲壓力。
事實上,在這些投資行為的背后,凸顯的正是深刻的體制問題。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經營城市的投資活動缺少約束機制,即使正常市場條件下無利可圖的投資機會,在各地政府的優惠政策下,也變得有利可圖。目前投資最熱的鋼鐵、水泥、電解鋁行業中,不少項目就是通過違規和非市場化的運作方式,比正常條件下節省了30%—40%的投資成本;ㄣy行的錢,建自己的項目,這些行業的投資豈能不熱到發燒?
“貨幣政策是總量政策,解決不了體制問題和結構問題!苯洕鷮W家張曙光認為,以往一個常見的現象是,調控前,各地爭先恐后地上項目;調控中,政府要保國有部門,不得不卡死民營企業;調控后,不良資產達到高峰。如果不通過改革,削減政策的投資建設職能,單純的政策調節很可能是逆向調節。
很顯然,投資項目這樣的微觀決策不能再回到層層行政審批的老路上去。中央政府的此番調控,讓人們靜下心來考慮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更深層的問題。有保有壓,有抑制有發展。畢竟,對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而言,它的城市化、現代化,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百米跑”,發力過猛、速度過快,都會造成“透支”。
(作者為新華社資深財經記者、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獲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