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是一種宗教,是精神寄托,而企業是營利組織,過分強調信仰的作用,企業會不顧經濟規律去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
作為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兩會”上的海星集團總裁榮海顯得非常忙碌,除了提交《關于加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金融政策扶持的議案》、《對醫療改革的一個建議議案》,他還呼吁通過政策扶持果農早日成為現代化經濟組織、建議政府將長期進城務工農民工納入城市新市民管理序列,并對國內房地產市場現狀發表了尖銳的看法。
作為一個民營企業的掌門人,讓他感到壓力的是時下的輿論環境,更多的聲音在指責民營企業為富不仁、破壞公平、熱衷官商勾結,“均貧富”的思想暗潮涌動,在他看來,這種思潮的負面影響是否定了20多年來黨和政府鼓勵創業致富、勞動致富的富民政策。
由此也引發出一個新的命題——民營企業應該以什么樣的形象和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比如要不要講社會責任,要不要超越贏利來追求商業倫理?
榮海的態度很堅決,他認為企業家個人可以有信仰,但企業不應該有信仰。真正的信仰是純精神層面的,企業如果追求信仰,會不顧經濟規律去追求精神層面的東西。信仰是一種宗教,是精神寄托,而企業是追求贏利的組織機構,過分強調信仰的作用,企業會掉進萬劫不復的深淵。
他斷言,一些企業強調信仰,要么是想借此掩飾經營上的危機,要么企業精神導向不正常。
榮海透露,他從1989年開始拜佛,無論到哪里,只要當地有佛教寺院,他都要去拜上一拜,但他給自己定了一個原則——“逢佛必拜,永不算命”。他不無感慨地說:“我拜的不是木雕泥塑,而是拜我心中的佛,在拜佛的一剎那,凈化了自己的心靈,心態也變得非常健康,之所以不算命,是不想讓任何力量做自己的主宰。”
幾年前他去俄羅斯,看到很多城市很破敗,只有教堂在翻新,很漂亮,他覺得這說明在經歷變革后人們開始尋找精神層面的東西。在他看來,中國人不是缺乏熱情,比如對金錢的追求非常狂熱,但缺乏內心的真誠和愛心。
從西安地區看,到目前為止,當年跟海星一起創業的公司,今天已經一家都沒有了。
榮海反思說:“這不是說那些創業者當時不如我,而應當說那時相當一部分人要比我強得多、學歷要比我高、年齡比我輕,而且在初期積累財富的速度要比我快,但后來為啥這些企業沒有了?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在他看來,商業界的現狀是做生意就是為了賺錢。但海星的想法是,做生意還要使公司生氣蓬勃,充滿興奮感和使命感,通過商務活動體現人生價值和企業價值,使公司成為社會上一股善的力量。
一個企業家在于看到一般人沒有注意到的商業機遇。由于你努力,你不斷地學習,所以你才能把這個“冒險”控制在一定的“度”。這個“度”既讓你冒險,又不讓你覆滅,這就是企業家之所以能夠成功,而不是一個賭棍、一個冒險的狂徒。
榮海認為,如果你是一般的人,很容易就忘乎所以,貪婪,不擇手段。對于有知性的企業家,你這種對事業的進取,希望有回報,這個回報決不是貪婪造成的,而是強烈的進取心,想做一些事情。
這樣,你就會把風險控制在一個合適的“度”里面。冒多大的風險?這個風險你能不能承受?這個很重要。 榮海特別推崇善的力量。這種善良,一是使自己能夠以平靜的心態對待自己,二則這種善的性格能夠團結很多人,能夠吸引很多人。而這種善良的性格體現在企業的管理、體現在人的管理、甚至體現在生意上的合作,都會有巨大的魅力。
海星近年來一直推行制度下的情感管理,作為處在變革時期的中國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如果沒有一種深深地把員工凝聚在一起的制度的力量,企業做起來做長遠就會很難。作為中國企業要更加關注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關注制度背后的企業價值觀的驅動和傳承。
在員工行為的導引過程中,海星非常注重企業家本人及其管理團隊在整個企業制度推行過程中積極健康的感召力和帶動力,引導最廣大的員工沿著正確的企業發展方向實踐并執行制度。企業家本人及其管理團隊這種引導實際上就是一種企業主流,并有代表性的企業倫理評價的力量;企業家本人及其管理團隊通過言傳身教、通過高尚的人格形象踐行公司制度和規范,這種行為對于企業制度的執行起到了標桿的作用。
榮海分析說,制度的力量是行動的張力,完成事情的精力和勇氣,這是企業家做選擇和決策的重要動能。信念是能給生命提供意義與方向的指導原則。信念不僅幫助我們扭轉困境,也幫助我們建立成功的人生。只有在良好規章和情感管理制度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人,才能真正熱愛這個社會進而愿意為社會的和諧與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的。
沒有經濟實力的企業不可能有強大的文化,而沒有文化的企業是不可能持續發展的,一個企業要抓住一時的機遇,可能需要魄力、機遇、資金,但一個企業要抓住永久的機遇,則需要的是文化。一個沒有制度的企業是無法運行的,但一個有文化的企業,它的制度是鮮活的、生動的、創新的,一個有制度的企業并不一定會強大,而一個有制度又有文化支撐的企業則是有力量的,是能夠走向強大的。
有兩件事是我最憎恨的:沒有信仰的博學多才和充滿信仰的愚昧無知。
——穆罕莫德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作者:榮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