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郎咸平,長江商學院教授及香港中文大學財務學講座教授
本文來源:IT時代周刊
受益于對行業本質的洞察與準確把握,從事“商業樓宇廣告聯播”業務的分眾傳媒,通過“分”開受眾以及利用電梯前的“無聊”凝聚廣告效果,曾取得了奇跡般的成功:不僅占據70%以上的市場份額,更在美國NASDAQ上融資近2億美元。而2007年3月以后,已成為中國最大的戶外視頻廣告運營商的分眾傳媒,卻下定決心放棄了早期的“分眾”成功經驗,悍然進軍多元化媒體市場。
這條“不歸之路”使分眾傳媒陷入了致命的危機。現在,“分”開受眾的特質已發生轉變:分眾傳媒已不再專注于高端商務人群,而是開始試圖吸引所有人,并搖身變為一個大眾媒體。同時,分眾傳媒正在從試圖利用人們的“無聊”轉變為“創造”人們的“無聊”,并開始徒勞地吸引并不“無聊”的人們。
這使業界不免擔心:分眾傳媒正在“一步步陷入PRN式的危城”。
成立時間早于分眾傳媒近10年的美國PRN公司,主要業務是在各個賣場和零售商店放置液晶屏并播放廣告。包括世界最大的超市連鎖集團沃爾瑪在內,PRN在超過6000家大型連鎖商店擁有自己的廣告屏幕,形成了極高的受眾覆蓋率,并針對不同商店類型投放廣告。“分”開并有效地觸及目標受眾——在“分眾”方面,PRN做得相當出色。
雖然擁有極高的廣告受眾覆蓋率,PRN的經營卻不成功。PRN于1992年成立,直到2005年尚未獨立上市,后被廣告公司Thomson收購,卻拖累Thomson在收購后股價持續走低。1年后,Thomson的股價更跌至低于收購前股價的60%。顯然,對PRN的盈利能力,市場并不看好。
PRN不成功的“經驗”被解讀為:選擇了一個不“無聊”的環境,自己的做法又無法讓觀眾有效收看“無聊”的廣告。雖然有著驚人的覆蓋率,但PRN依然未能成功。
看起來,現在的分眾傳媒與PRN很相似:選擇了越來越多不“無聊”的環境,自己的做法又無法讓觀眾有效收看“無聊”的廣告。這樣顯然背離了分眾傳媒當初有效把握行業本質取得迅速增長的“分眾”成功經驗,危機正在積累。
考察這個產業發展的過程,分眾傳媒改變“分眾戰略”也是市場壓力所導致的一個必然結果。
早在2003年,液晶廣告作為全新媒體,曾獲得了絕大多數受眾的青睞。受新鮮和好奇的驅使,當年“受眾會主動觀看分眾傳媒的液晶廣告”的比例高達93%。而2年后,當年的時髦創意不再新鮮,2005年CTR公司《樓宇液晶電視廣告效果評估》的調研數字降至64%。到2006年,這個比例僅為44%……顯然,認真觀看分眾傳媒廣告的受眾比例越來越小。
而面對商務樓宇廣告發展的停滯,分眾傳媒不得不轉向應用多元化策略以尋求發展。現階段,分眾傳媒試圖在中國建立一個“生活媒體圈”,把廣告放在一個人的生活規律和軌跡的每一步中。其中主要包括戶外生活媒體圈(分眾過去的對手現在的兄弟聚眾曾深耕過的戶外媒體業務)、大賣場廣告網絡以及手機廣告等。
以時尚人士聯播網為例,分眾傳媒標榜了誘人的“覆蓋5大發達城市的高檔餐廳、酒吧、購物中心、美容美發、KTV,把握時尚人士生活步伐”的經營理念。這個愿望能夠實現嗎?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很簡單,廣告將嚴重破壞時尚消費中最重要的元素——氣氛。同理也適用于小資人士的休閑場所“星巴克”,以及時尚人士聚會的最主要場所“錢柜KTV”等等。
目前,在商務樓宇廣告市場上,分眾傳媒事實上已進入衰退階段,并將長期停留于此。在衰退階段,企業的利潤率在達到一定高度后會保持穩定,甚至略有下降。而產品的銷售量也將開始下降,某些廠商開始向其他更有利可圖的行業轉移資金。
由于分眾傳媒的市場壟斷地位還為時尚短,無法從現有數據判斷其樓宇廣告收入是否開始停滯。然而,高盛、UCI維眾投資、英國3i集團、CDH鼎輝投資等曾在分眾傳媒積極注資的國際風投,均在2006年開始部分拋售其持有的分眾傳媒股票。這個現象極好地佐證了以上觀點。
企業的成功發展依賴于對行業本質的把握。然而,分眾傳媒的多元化策略,放棄了行業本質的發展經驗。不再“分眾”,亦失去了“無聊”,很難設想,失去了凝聚公眾“眼球”關注力的看家本領,分眾傳媒將進入怎樣嚴重的戰略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