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永正
陳永正:1963年2月出生于臺灣,畢業于芝加哥大學。1992年進入摩托羅拉公司,2002年1月起,任摩托羅拉資深副總裁,和摩托羅拉(中國)董事長兼總裁。2003年8月正式加盟微軟,出任微軟副總裁、微軟大中華區首席執行官。
當托馬斯·弗里德曼還沒寫《世界是平的》這本書時,他在一次座談會上發表了這樣的觀點:企業如何讓人才有一個好的環境來創新呢?最重要的還是企業的文化和公司的管理機制。這時,有一位先生走到弗里德曼面前說:“你講得很有道理,可是我想我可以幫助你補充其中的不足或你沒有覆蓋到的東西。你可不可以到我們公司來,我們談一談。”
這位先生就是比爾·蓋茨。
于是,弗里德曼到了西雅圖,宣布2年后接替蓋茨位置的那個人跟他花了幾天的時間交談。當《世界是平的》這本書出版以后,弗里德曼在一次全球經濟論壇上談到,他的30%的觀點是比爾·蓋茨和另外一個先生提到的。
我想,比爾·蓋茨提到的這個觀點跟中國有關系。因為全球30%的研究院都在中國,而蓋茨看到中國研究院在世界有名的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遠超過其他國家的研究院,所以他說全球一體化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
《世界是平的》這本書里談到:如果你是美國人,你每天早上起床后想到的,就是你的工作是不是被中國人和印度人搶走了。但是,我們要想到的是,隨著全球的網絡創新和傳播創新,在全球任何地方,不管你是什么膚色,只要你是人才,在全球一體化的環境里,憑著你的創新和才能,你就會出人頭地!
當然,創新也給中國帶來非常大的挑戰。華為、中興、聯想等公司都在往海外走;在創新的條件下,和在參與海外競爭的情況下,公司如何應對環境變化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企業如果沒有持續的創新能力是不能立穩腳跟的。到現在為止,我在3家公司工作過:第1家是貝爾實驗室,做了9年;第2家是摩托羅拉,做了10年;第3家是微軟,已經做了3年。這3家公司在創新上都有特色:像貝爾實驗室,半導體、移動通訊都是它發明的;摩托羅拉的研發創新能力也很強,手機、BP機都是它發明的;微軟的軟件也是很有創新的。
最近貝爾實驗室和朗訊合并,是非常令人震驚的事情。這說明什么?即使一個企業以前有很好的創新,但如果這樣的創新沒有持續,就會在全球化的趨勢下遇到很大的挑戰。我們微軟今年推出的產品,就是通過過去幾年花了200億美元才研發出來的——我們每年投入70億,積累幾年后,今年才成功推出新品——創新需要很大的、持續的投入。
那么,創新的基礎在哪里呢?我認為,還是人和知識產權。有時候大家開玩笑說什么是IT?我說,IT就是IQ(智商)加上IPR(知識產權)。IQ就是人,企業是靠人的,我記得比爾·蓋茨上次在美國拜見溫家寶總理的時候,溫總理問蓋茨:“你們公司創新的基礎在哪里?”蓋茨回答說:“我們創新就是靠人創新。”大家在媒體報道中可以看到,微軟雇用研發人員要通過8到10次篩選才選擇1個人。創新基礎的另一點是知識產權。胡錦濤主席上次去微軟時跟媒體說,我們中國要促進知識產權的保護,這不僅僅是跟國際接軌,更重要的是保障中國的自主創新有很好的發展。在過去這段時間,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很好的一系列關于保護知識產權的措施。比如說PC預裝軟件,比如政府帶頭推行正版、企業推進用正版等措施,為我們軟件企業營造了一個很好的環境。
企業如何讓人才有一個好的環境來創新呢?軟件的創新以及軟件技術的發展非常重要。現在通過網絡,在各個地方你都可以取得公司的資訊;通過軟件的幫助,這些取得的資訊可以化作洞察公司發展的知識。
現在很多公司都在講企業信息化,但信息化并非只是一套電子系統,并不是用了SAP、思科,或者我們微軟的軟件就是實現了信息化。我想,很多人花在軟件采購和培訓上的錢是不成比例的;因此有些公司買了很多的軟件,但是員工沒有辦法利用這些軟件提高公司的效率。所以,除了要有人才以外,還要看能否讓你的人才有足夠的工具去工作,彼此之間協調。這不僅僅是應用軟件,更重要的還是企業的文化和公司的管理機制。
創新不僅是一個口號,而是一種文化。比爾·蓋茨每年都征集所有員工的論文。三五頁也可以,20頁、100頁也可以,只要你寫出你關于新的發展的想法。蓋茨會花2個星期什么都不做,專門去讀這些文章,讀過后都會作出反饋,然后把這些關于創新的文章發到網上給大家看。這就是我們微軟重視創新的文化。我們把這些文章歸納起來,整理出60個課題,每1個課題都有像全球副總裁這樣的人帶領,從各個事業單位中抽出精英架構組成60個課題的工作小組來研究如何做創新。在其他公司,比如IBM,也要求全球員工都提創新設想,篩選出幾萬個想法,這也是創新的文化。我想,在中國,公司追求商業成長是主要的,但也要在創新方面做一些工作。
本文來源:IT時代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