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1999年每逢春節、“五一”和“十一”三個節日,中國開始實行黃金周休假7天的制度以來,至今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有人說這個辦法是某某經濟學家提出來的,還有人說是朱镕基總理提出來的,但更多的人說不知道是誰提出來的。
此后,許多學者對黃金周的經濟效益提出越來越多的質疑。2004年2月27日,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在“中國社會發展政策高層論壇”上提出建議取消“五一”或者“十一”黃金周;2006年,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5:雙穩健政策下的宏觀經濟走勢》報告正式提出建議調整長假制度;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清華大學教授蔡繼明再次提案呼吁取消“五一”“十一”黃金周。在眾多調整建議之后,國務院及旅游局官員已明確表示,目前長假制度繼續堅持。
存在或廢除,這是一個問題。最近,在一些網站上,已經就此問題開設了專欄,展開了由正反兩方、各方利益主體共同參與的大辯論。
有網友列出“黃金周的八大罪狀”的,有說“我國長假制度開始四個轉變”的,還有更多知名學者提出了一些類似或廢或留的觀點。
但是,多數只是從交通、住宿、客票、消費、服務、接待等方面來談黃金周的弊端,我覺得要想真正建議調整黃金周,這些理由都不夠充分。
我認為,黃金周的廢與留,是一個公共決策的優化問題,需要系統思考和科學決策。我僅站在企業利益主體的一方,從微觀經濟生態的視角分析黃金周的現象、問題、及對策。
黃金周給企業帶來的時間損失遠不止7天?瓷先,每個黃金周員工只休息了7天,但每個員工對黃金周的期盼提前半個月就已經開始了,提前一周就該確定出行計劃了,黃金周之后回到崗位上還要經歷調整,大概再經過一周左右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工作狀態。如果僅是某個人的個體行為,對企業及各行業市場不會有什么影響。但可怕的事實是,這是個群體性的行為,甚至是全體的行為,不但會對企業正常經營造成影響,對很多行業的市場也會造成不利影響。尤其是,對于一個不屬于旅游、交通等“黃金周受益行業”的企業而言,這個黃金周損失的時間是黃金周之前、之后各10天,加上黃金周7天,加起來就是27天,至少也要20天左右的時間。
從時間成本的角度可以算一下企業黃金周的真實收益。一年三個黃金周,春節按30天計算、5.1、10.1各按20天計算,這一年70天就白費了。70天占全年剩余時間的23%,試問目前除了個別的行業,有哪個行業的凈利潤率超過23%的?如果我們去除春節的影響,一年按40天長假時間損失計算,全年去除春節時間損失按335天計算,40天也要占到全年剩余時間的13%,再問,目前全社會的平均純利潤率有沒有超過13%?
時間在企業經營要素當中是最特殊的一個,時間是唯一的一個一去不復返的生產經營要素。不論是否休假,這個成本企業都要照付不誤,對每個企業都是公平的。社會上多數行業并非“黃金周受益行業”,在長假制度之下,多數行業的眾多企業,面對一年三次的長假顯得十分無奈。有些企業必須提前幾個月準備,甚至要提前半年準備如何安全度過黃金周。
如果說這個休假制度,是某某經濟學家提出來的,那我就要問了,請問這個經濟學家經營過幾家企業?從事過幾個行業?你憑什么說休長假就一定能拉動內需,你是否考慮過非“黃金周受益行業”的企業的生存問題?各地工商行政管理局有沒有統計過,每次黃金周過后的企業死亡率?
依我看,僅憑“黃金周過后的企業死亡率”,就這一條就該取消5.1、10.1的黃金周。
但反過來,當初做出這個公共決策的時候是誰?怎么那么弱智?
做出這種決策的時候,決策者是喪失經濟發展原則的,諸多報告中多次重復的“持續健康穩定的增長”,那黃金周打破了持續、打破了穩定、也就不要談健康了,或者說至少有相當一部分經濟主體(企業)要面臨健康的問題。
一個企業到工商局登記注冊、申領執照的時候,都知道國家對企業有一個重要的要求:“持續經營”。三個長假何談“持續”。
會計是企業最基本的管理工具,任何一本會計學的第一頁,都有要求企業“持續經營”,三個黃金周,企業該如何“持續”。
經濟學前提所說的充分競爭或自由競爭,人為地用黃金周造成了社會各行業、各產業的競爭失衡,何談穩定、健康?
非“黃金周受益行業”的企業本可以不面對這些問題,公平何在?
有人看到這里,會認為我是憤青一個。
我相信會有人說:你管別人干什么,你不想放假,就加班啊,你不想損失時間,你就開工阿。事情沒這么簡單,黃金周期間,加不加班看市場,開不開工看訂單。你一家想干活,純屬自作多情,客戶的企業休息、目標客戶公司休息,沒人工作,你還做什么?除非你有“黃金周受益”的產品或服務。但對于大批中小企業、分擔社會專業化分工的企業而言,憑空增加“黃金周受益”的產品或服務是不現實的。
因此,黃金周之癢,是全社會之癢,是個公共決策問題,不是某一個企業或行業單方能夠解決得了的。
黃金周長假產生的背景,是當年的拉動消費刺激內需。為拉動消費刺激內需而休假,邏輯竟如此簡單,這是一個十分拙劣的公共決策,是一個簡單決策誕下的怪胎,也不該是一個經濟大國應有的公共決策風格。
怎樣優化這個決策?
原則應該是,讓所有的利益主體做到共贏,這就必須按照多個決策依據進行決策。
老百姓的事是最大的事。經濟發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休假屬于凈福利范疇,不但不該減少,還應該繼續增加。企業投資人也應該想通,會休息的員工才更會工作,包括投資人本人也是一樣。每個公民有多少假期,這是社會福利問題,也是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決策是應該征求老百姓的意見。結果一定是:增加假期。而且應該是帶薪的假期,不帶薪叫什么福利。
企業是經濟社會的主體,公民及家庭只是經濟社會的細胞,社會價值是員工通過企業實現的。企業該怎么休假,應該尊重企業的意見,就不該依據老百姓的意見了。結果一定是:企業需要持續經營,縮短同時休假時間,員工分批輪流休假,允許員工制定個人休假規劃。
其實,在黃金周制度實行之前,國企就是這么做的阿,堅持了幾十年也不錯啊,每個人每年都可以有連續14天的假期啊,起碼這是法定的。只是需要增加對民營企業的強制性的員工帶薪休假就行了。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春節是民族傳統節日,應該強化。春節多休幾天有什么影響呢?雖然規定只休7天,大多數企業在執行的時候,至少也在10天左右的假期阿。
如果決策層能系統地思考黃金周休假的問題,對9年前的決策做出適當的優化,就能把各方利益主體擺在共贏的境地,何必長期論證不休呢?
(作者:郎鳴鏑,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