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錫恩企業管理顧問公司總裁 姜汝祥
當我看到張維迎因為郎咸平對幾個企業家的詰難,而斷言"中國企業經營的輿論環境是近十年來最差"的時候,我覺得怎么連最基本的事實都會不顧?
我們知道自從有了互聯網之后,中國的輿論環境,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甚至社會,都大大進步了,而由于經濟本身與政府稍遠,對經濟領域的輿論環境管制是最小的,我們有經濟觀察報,21世紀,中國經營報等等專業的報紙。
我們不可以說有了報紙就有好的輿論環境,但沒有一個開放的輿論環境,就不可能有經濟類報刊的繁榮,這不需要證明。
所以,在張維迎這種對事實視而不見的判斷,只能說明一個現象,中國經濟學家群體中的相當一部分人,正在被獨立董事這樣的利益網所收買
我們現在已經找不到有哪個著名經濟學家不是獨董了,這也是中國特色之一,據我所知,真正的企業家在西方是不怎么與經濟學家打交道的,這從國外經濟學院大都很窮,學生也在市場上難找工作可以看出。
相比而言,管理學院或商學院卻很富,企業家買的是管理學家的帳。經濟學家是宏觀層次的,與賺錢不是一個邏輯。
但為什么中國的經濟學家會這么吃香?國外的企業獨董大都是著名企業家擔任,而中國的獨董卻由這么多經濟學家擔任,為什么?這從TCL最近讓項兵當董事看出。
按周其仁的說法,你郎咸平既然這么高調對李嘉誠,那你就不要加入他的長江商學院做什么首席教授呀?這樣沒有獨立性做什么學者?同樣,你項兵既然知道郎咸平在攻擊TCL,你是長江商學院的院長,那就應當至少有起碼的職業回避,不要讓別人認為TCL在利用你呀,
但這位老兄不僅不回避,還出面當TCL的炮彈,坦言,對TCL管理與戰略有信心!
中國的經濟學家中這批人的職業良知讓人害怕!
說的一套,做的一套,這叫兩張皮,而在兩張皮的背后,是一批手伸得太長的經濟學家,不好好研究自己的領地,偏跑出來做多元化,比如張的核心競爭力理論,什么偷不去,帶不走,買不來之類的定義,可你倒是告訴我,它到底是什么呀?
在我看來,郎咸平的問題出在不懂得中國式發展的代價論,相比國有資產的浪費而言,張端敏他們所得到的"國有資產流失"實在是中國的好事,或叫代價。就象政府官員如果不腐敗,哪有民營經濟?環境如果不污染,那有經濟發展?
這就是中國特色的發展之路,先付代價,后治理,我們覺得不好,但有其它選擇嗎?回答是沒有!所以,我不相信中國企業家中,象張端敏這樣的市場政治家群體的形成,除了這條路有什么其它選擇?
這就歷史,因為我覺得海爾如果從利益或產權上與張端敏有關,好過目前這樣與他無關。人都不是神,誰沒有利益?你真要他們無關,他們就要做貓膩,比如紅塔山的儲時健。相比起來,我覺得張端敏的東西不一定經得起邏輯推敲,但中國改革從來都不是邏輯的時代。
所以,郎咸平的錯誤是明顯的,但張維迎之流明顯針對我們好不容易獲得的輿論環境大加攻擊,卻不是什么理論問題,這背后是一大批經濟學家被獨董害了,拿人家的手軟呀。
學者就是學者,商人就是商人,所以,我對自己今年的主題,就定義為要面對商人與學者的矛盾,我是商人,不是做什么學者,因為我是咨詢公司的總經理,這也是我當年決心離開國家計委,離開北大光華的原因,我反感那些拿著權力去換錢的行為,要賺錢,堂堂正正,有什么不好?
但郎咸平提的問題背后,其實更重要的是問題本身,這就是中國企業家群體是如何產生的?我覺得他沒有看到問題的另一面。即中國真正的企業家群體,是那些從一開始就在市場經濟中成長的企業家,他們根本沒有李東生這批市場政治家的痛苦,他們很坦然地在市場競爭中成長,只不過他們的名氣沒李東生他們大而已。
如果我們不是憑名聲來衡量中國的企業家群體的話,我們發現,李東生,張端敏這代人已經過時了,他們不是中國企業家的代表,真正代表中國走向世界的不是他們,而是目前這批不出名但在市場經濟競爭中成長的企業家。
盡管張端敏,李東生他們是開拓者,但他們身上的市場政治家血液注定他們超越不了時代。
所以。郎咸平的問題很嚇人,但對中國今天的現狀不會有什么實質性的影響,就象企業家們看張維迎他們一樣,覺得很熱鬧,但也就是熱鬧而已,沒人當真,因為對大部分企業家來說,他們討論的問題根本不是問題。
都什么年代了,還在討論國家資產流失?還是討論一下國家財富的創造吧!這更有價值,可一旦真的討論價值創造,你馬上發現,張維迎之流也是一批過時了的假貨,他們是真的經濟學家,但并不是管理學家,遺憾的是他們不愿做經濟學家,偏要當管理學家,所以一不留神,就成了假貨。
悲劇嗎?我覺得這更像趙本山先生的賣拐,一出把人打暈后的喜劇,只不過這個副拐的名字叫獨立董事,只不過我們覺得張維迎之類的經濟學家與張端敏之類的企業家,在互賣互買。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