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正分享的是:二十一世紀理論界最后最大的一塊“蛋糕”——思維力!
世上有不用思維、思考就能做對做好的事情嗎?我們每天的工作有多少時間在做分析?我們分析的深度、廣度有與我們處理問題的水平有什么關系?
我們的企業經常會發生很多問題,且不同的階段會出現不同特性的問題,管理很大程度就是合理地解決問題,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來源于我們日用而不知的分析能力、深度分析能力,而深度分析能力又源自哪里呢?
我們管企業,真是“贏在執行”嗎?如果你的下屬不會想,不懂想,也許可以教會一次,能教會一世嗎?——天下最具執行力的莫過機器,但人畢竟不是機器!
我們談戰略管理,談決策,談領導力,談時間管理,而它們的核心能力——前瞻性和預測能力又是如何把握和培養的呢?超越時間維的方法有幾種?
當前管理理論、理念紛繁復雜,我們具備解碼能力、融通能力嗎?我們能辨其真偽,識其機用嗎?我們具備自己足夠的正見正識嗎?
我們的人力資源一直在選、育、留、用人上進行挖掘,而真正的基礎“識人”為什么難以把握?人道與商道究竟決定于什么根源?
我們都在研究帶來成功的核心競爭力,企業是否存在一種持續的、永恒的、動態的、別人無法剽竊的核心競爭力?企業良性的最具競爭力的知識結構、思維結構如何建立,如何完善?
我們現在一個初中生掌握的知識也許比古人一輩子掌握的還要多,難道能說我們都比孔子、老子要智慧嗎?知識和智慧是一回事嗎?我們是想求知識還是想求智慧?經營企業最終依賴的是知識還是智慧?
為什么我們每個人在經歷學校教育時,同樣都是學習,效果和能力、成功與平庸卻天壤之別,高分低能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
國際管理大師彼得圣吉說“學習是創新應變之道,誰學得快誰就更有競爭力”,知識經濟時代僅學得快就能應變這個飛速變化的世界嗎?我們真的學會了嗎?學習是否還有個效率和吸收能力問題?我們為什么無法真正學以致用?
我們現在經常去進行各種“充電”,去聽課去學習,是否真正消化吸收了?消化吸收能力、融通能力決定于什么呢?我們是否一直在“騎驢覓驢”,外求知識是根本嗎?
天下有幾種知識?知識能學得完嗎,有源頭嗎?知識有結構,思維有結構嗎?不同結構會決定怎樣的特性和發展勢?企業真正競爭的是什么呢?
我們一直想突破思維定式,想實現創新,而創新源于哪幾種能力,根本能力是什么?創新的機制怎樣呢?
中外學者都在研究商道,都在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商道的大趨勢究竟是什么?商道的核心為什么是經營辯證法,為什么是“和”與“合”,成就辯證法的核心能力是什么?
為什么現代企業用人特別注重經驗,我們所謂的“有經驗”究竟是指什么,經驗是怎樣起用的?我們的經驗理論存在怎樣的偏差?
我們不自信、勇氣不足時總是采用自欺欺人式的、很不究竟的自我暗示的“心錨”法,就象一個被充氣的氣球,可以自我膨脹一時,能欺己蒙人一世嗎?真正自信的機制是什么?與智慧的成就有何密切關系呢?
企業有生命嗎?企業的生命特征是什么,企業的運營時空結構如何?如何實現企業的戰略生存和二次創業,與思維力的自我功能環的突破有什么關系?
企業管理管的究竟是什么,企業文化如何治心,心是能管的嗎?
………
以上都是“思維力——源頭修煉、融通之道”理論體系創始人劉碩斌老師講課時經常會談到和解答的一些核心問題的片段,也正是當前培訓界和理論界存在的一些急弊。
“思維力——源頭修煉、融通之道”理論體系是以中國傳統文化精髓——“道”為核心,以西方先進的現代管理理念、工具、方法為手段,講究融通的實戰型、咨詢式理論體系。是對當今紛繁復雜的管理理論、理念的大融合大融通;是基于深層潛能開發的深究智慧成就的理論體系;是對我們立身處世五大能力“解碼能力、融通能力、深度分析能力、預測能力、創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對于現在流弊盛行的培訓界,真有內涵的老師不多,能融通的老師就更少了。培訓界的課程整體流于浮華,內涵少、講究表演、販賣技巧、追求熱鬧、純商業化炒作的居多。
由于劉老師十多年的高管經驗和對思維力研究的不斷深入,劉老師的課程則內涵極為豐富,思想深入精到,案例隨手拈來,常讓人有豁然開朗之感,對事業、人生、乃至生命的成功都有很大的啟迪,很容易與學員們產生共鳴!
作者:劉碩斌 來源:中國管理思維培訓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