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兩年前我提出中國經濟轉型,沒誰會當它一回事,因為那個時候中國的經濟還處于高速增長期,股市和樓市正在瘋漲著,大家沉迷于中國制造的奇跡。企業家將政府的科學發展觀、產業升級、可持續發展的口號當是小時候的過家家。誰要是講戰略轉型誰就是神經病。
當美國次貸危機產生后,股市暴跌,樓市處于開發商和購買者觀望的博弈中,珠三角和江浙一帶企業紛紛停產甚至倒閉的時候,我們開始感到了秋天的涼意。冬天已經到來,春天還會遠嗎?
無論是房地產商,處于生死邊緣的中小企業,還是昔日牛氣哄哄的壟斷國有企業,還沒有意識到,中國的企業面臨著的危機不單是次貸危機這么簡單:
第一,次貸危機帶來的不單單是對美國出口的減少,更要命的是次貸危機的交叉感染,美國日本歐洲之間的交叉感染,發達國家與新興市場國家之間的交叉感染。這是一個惡性循序。惡性循環最要命的是預期,這是宏觀經濟學最關鍵的一個主題:預期有如三人成虎,大家都看跌,經濟就會下跌。難怪溫家寶總理說,信心比黃金和貨幣還重要,從美國總統布什不惜代價要通過7000億美元救市方案我們就知道預期和信心有多么重要。
第二、次貸危機很嚴重,還有一樣嚴重的是全球性的通貨膨脹,包括石油和糧食價格的狂漲會進一步推高企業的成本,擠壓企業的利潤空間。特別是美國救市方案的出臺,大家紛紛擔心,美元的再次貶值,而美元的貶值進一步推高石油和糧食價格。當然,任何東西都有兩面性:經濟蕭條的擔心也會減少對石油糧食的消費需求,產生相反的效果。
第三、最重要的是,中國的經濟增長轉型之痛:現在出口疲軟了,企業投資和房地產投資過熱了,我們唯一可以依賴的就只有國內消費這架馬車了。城市消費飽和,農村消費因為農民收入低和消費環境不好而遲遲無法啟動將給我們前所未有的考驗。靠什么來拯救中國的經濟增長?
企業是市場的主體,當我們都沉迷于“世界工廠”的低成本低價格時候,誰會居安思危?我們企業的產能都集中到制造價值鏈這一環節,也就是廖曉提出的陷阱式贏利結構模式,當次貸危機和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浪潮一起涌來的時候,也許痛苦的經歷是這次經濟危機唯一財富。
小的時候老抱怨大人的喋喋不休式教誨,現在也被小孩抱怨怎么的喋喋不休,現在才明白,切身的體會才是最真實最有教育意義的。難道中國的企業家非要經歷破產倒閉的失敗經歷才明白什么叫經濟周期和戰略轉型的含義嗎。
作者:廖曉 電子信箱:erichles@gmail.com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