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發展大企業集團是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提升企業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方式轉變,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推動我國經濟又快又好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們一定要以十七大報告精神為指針,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進一步促進企業集團的健康發展。
一、發展企業集團,必須堅持市場配置原則。企業集團是企業法人組成的經濟聯合體。表面上是企業間的聯合,實質上是一種生產要素的配置形式。過去這種配置,在我國主要靠計劃手段實現。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它必然要遵循市場配置的原則,按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辦事。采取行政指令的方式,強行將一些無內在聯系的企業捏合在一起,搞“拉郎配”式的企業集團,是與市場經濟規律相悖的,它必然帶來“集而不團”和析崩離散的后果,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懲罰。因此,我們必須著眼于市場,通過市場競爭,產生核心企業或核心產品,并以此形成企業集團的母體。通過市場媒介,使企業之間建立產品、技術、營銷、人才和資產聯結關系,為組建企業集團創造基礎條件。通過市場配置,搞好生產要素的流動重組,形成經濟利益共同體,組建起適應市場要求的企業集團。最終還要根據市場需求,確立企業集團發展戰略,特別是產品開發和市場營銷戰略,以追求企業集團的最佳經濟效益。
二、發展企業集團,必須發揮龍頭帶動作用。企業集團是以核心企業為母體組建的。核心企業是企業集團生存的前提,運行的主體,發展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強大的核心企業,就不可能有強大的企業集團。因此,在組建企業集團時,必須選擇具有龍頭帶動作用的優勢企業作核心企業。這里的龍頭帶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要有躋身于國內和世界先進行列的綜合經濟實力,即經濟規模大,技術水平高,具有名牌拳頭產品和較好的經濟效益。二是要有善于駕馭全局、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戰略決策能力,能夠根據市場需求和產業政策,對集團成員企業統籌規劃,協調運作。三是具有善于積聚生產要素,實現規模膨脹的資本擴張能力,通過廣拓渠道,籌措資金,為集團成員企業實現市場擴張、規模擴張和資本擴張創造條件。四是要有敢于創新、勇攀高峰的科技開發能力。不斷推出適應市場需求的拳頭產品,并搞好產品擴散,實現集團成員企業的配套協作。五是要有立足于強化管理、健全機制的管理控制能力,對集團成員企業實行有效管理。已組建的企業集團,也應不斷壯大集團核心實力,才能充分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三、發展企業集團,必須強化資本聯結紐帶。所謂資本聯結紐帶,是集團內部憑借著一個企業對另一個企業的資本參與而建立起來的控股被控股或參與被參與的關系。因為集團內部的各種關系,如核心企業與成員企業之間的集權與分權關系,利益分配關系等,都是以資本關系為基礎的,所以說,資本聯結紐帶是企業集團能夠真正成為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共同體的基礎,是企業集團內部最重要的聯結紐帶。要想增強企業集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須依據《公司法》的要求,逐步建立起規范的母子公司體制。通過參股、控股,強化資本聯結紐帶。集團核心企業可以與其他法人企業合資,或與集團成員企業共同投資,由集團核心企業控股,新建產權多元化的股份制企業。還可以向集團成員企業投資入股,逐步把統一管理產供銷、人財物的行政紐帶或產品配套協作關系,轉為資本紐帶。也可通過核心企業與成員企業等額互換股份,建立起互相持股的母子公司關系。結合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把成員企業的國有資產授權由核心企業經營,從而使核心企業取得股權代表的資格,也是建立資本聯結紐帶的有效途徑。
四、發展企業集團,必須堅持企業制度創新。企業集團的核心企業是一法人實體,它和其它企業一樣,改革的方向都是通過公司化改造,逐步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通過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不斷進行企業制度創新,可以理順國家和企業集團的產權關系,割斷政企不開的聯系臍帶,使集團企業真正擁有法人財產權,成為名符其實的法人實體。根據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法》的要求,這項工作的關鍵是抓好集團核心企業的現代企業制度建設,將集團核心企業改造為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建立出資人制度、有限責任制度和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對具備條件的集團核心企業經批準進行授權經營。在核心企業進行公司制改造的基礎上,在集團內部建立起以資本為主要聯結紐帶的母子公司體制。并把集團子公司改建為兩個股東以上的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實現投資多元化與集約化的相對統一,以拓寬集團的融資渠道,使子公司在服從集團發展戰略的同時,具有真正的獨立法人地位,并具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功能。
五、發展企業集團,必須提高資產運營水平。多少年來,由于管理體制上的原因,我國多數企業只生不死,再加上“大而全”和盲目重復建設,造成了國有資產配置效率低下,大量資產處于停滯和半停滯狀態,不能進行流動和重組。為了盤活這部分存量資產,國家制訂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間開展兼并聯合。這對企業集團實現低成本的規模擴張,壯大自身經濟實力來說,遇到了難逢的歷史機遇。因此,企業集團必須把著力點放在提高資產運營水平,搞好存量資產的優化重組上來,而決不能再盲目鋪新攤子、上新項目。目前,我國企業集團在盤活存量資產上主要采取了十種形式,即“股”:股份制改造;“并”:兼并聯合;“轉”:轉辦其它產業;“合”:企業聯合、合資合作經營;“劃”:劃轉隸屬關系;“分”:分立經營;“租”:租賃經營;“賣”:拍賣出售;“破”:破產重組;“托”:托管經營。各企業集團可根據自身實力和劣勢企業的經營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運用國內、國外兩個資本市場,實現大集團、大公司低成本的規模擴張。
六、發展企業集團,必須加強政府引導作用。組建和發展企業集團,既是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行為,又是政府實施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因此,在“企業自愿結合”的前提下,政府必須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積極發揮引導作用。所謂“有所為”,就是要制訂集團發展規劃,出臺和落實促進企業集團發展的優惠政策;幫助牽線搭橋,促進企業間的兼并聯合;協調解決企業集團發展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引導和扶持企業集團健康發展。所謂“有所不為”,就是不能過度干預企業兼并聯合,搞“拉郎配”式的企業集團;不能過度干預集團內部事務,繼續采取行政管理的傳統方式;不能為了地區利益和部門利益,置大局于不顧,阻礙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組建企業集團。事實上,我國現有的經濟結構基礎是在近四十年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長期存在的條塊分割、部門分割“壁壘”難以一時打破。離開政府的積極引導,企業組建集團難度很大。因此,政府部門必須有所為理直氣壯,有所不為心甘情愿,才能為促進企業集團發展,發揮應有的職能作用。
作者:李日升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