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中國的能源行業進行了數次體制、結構和價格方面的重大變動。作為國民經濟中的基礎性行業,能源行業的改革與發展基本與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相適應,保證了國民經濟對能源的需要。
中國的改革開放之路,是一條從計劃經濟走向市場經濟的道路,也是一條國家逐步放松對經濟和行業實施管制的道路。能源行業也不例外。然而時至今日,中國的能源行業除極少部分之外,基本上還處于市場結構的國有壟斷、價格的國家管制狀態。能源行業的改革開放還遠沒有完成,能源行業的發展任重道遠。
時下,在國際油價急轉直下重新進入低油價周期之際,國內關于能源價格改革的呼聲風起云涌。從經濟發展戰略的宏觀角度來看,能源價格改革乃是踐行科學發展觀和建設生態文明之最重要的經濟基礎;從行業發展的中觀角度來看,能源價格改革關系到中國是否真正實現產業結構調整,解決地區差距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從國民福利的微觀角度來看,能源價格改革與普通消費者利益直接相關。因此,關于能源價格改革的討論涉及到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概而言之,目前關于能源行業改革的觀點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市場結構改革論,認為只有首先改變壟斷性的市場結構才能實現定價機制的市場化;二是定價機制改革論,認為只要改變了政府定價的模式并與國際市場接軌就可以實現改革的目的。這兩種觀點當中都涉及到如何協調能源行業乃至能源行業之外的各種利益關系的問題。
我們姑且不去評價兩種觀點孰是孰非。價格改革只是能源行業改革的一部分,能源改革的方式也沒有一定之規,其實現的途徑也有千條萬條,只有方向是否正確,改革成本是否足夠小,收益足夠大的問題。因此,我們不妨從戰略和原則層面重新梳理一下中國能源改革的方向。
2007年由國務院新聞辦發布的《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把中國的能源戰略總結為:“堅持節約優先、立足國內、多元發展、依靠科技、保護環境、加強國際互利合作,努力構筑穩定、經濟、清潔、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中國能源行業改革必須能夠有利國能源戰略的實施和目標的實現,因此能源改革必須堅持三大原則:
第一, 有利于能源發展。發展是硬道理,構建有利于能源發展的價格機制是更硬的道理。中國的能源行業要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經濟效益好、安全有保障的能源發展道路,最大程度地實現能源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就必須真正實現能源定價的完全市場化,使得價格體現資源的稀缺性,真正反映能源使用的內部成本和外部成本。這就要求解除政府對價格的管制,把價格制定權交還給市場。市場定價是能源行業改革的根本方向。
第二, 有利于能源開放和競爭。中國能源發展堅持立足國內的基本方針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放是實現競爭的前提,沒有開放,就沒有競爭。既要對外資開放,也要對內資開放,特別是要對國內民營企業開放。要穩步推薦能源行業上、中、下游的全方位開放,塑造多元化的市場競爭主體,改變國有能源企業一統天下的局面,形成競爭性的市場結構。沒有開放和競爭,價格市場化就無從談起。而政府主管部門要與時俱進,以是否有利于能源行業的開放和競爭為標準來改變舊的管理體制和方式,不能因為部門利益而延誤了能源改革的最好時機。
第三, 有利于國民福利提高。能源行業改革成功與否,最終還是要看老百姓滿意不滿意,國民福利是否有真正的提高。能源改革必須兼顧政府、企業、個人三者的利益,特別是要充分考慮個人的利益,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實現公平與效率并重。
中國的能源改革主要是根據本國國情來確定改革的步驟、重點和優先次序。所謂與國際接軌的說法并確切,因為世界各國的國內能源政策、體制和市場結構千差萬別。能源改革也不是價格改革那么簡單,在國際油價進入下降通道的時候調整成品油價格并不是改革的內在含義。能源改革也不是能源部門自身的事情,這項改革牽涉到多個部門的切身利益,沒有配套改革,單靠能源部門自身也難以完成。中國的能源改革錯綜復雜,而改革又迫在眉睫。方向既然明確,我們就不單單需要良好的改革方案設計,恐怕也需要一種敢于闖關的勇氣。
作者:管清友,經濟學博士。現供職于清華大學國情研究中心,從事中國國情研究。主要研究方向為世界經濟、能源經濟學和貨幣史。
來源:價值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