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大型民營企業競爭力的評價體系需要將企業競爭力看成一個整體系統,進而對系統的要素、結構和功能進行分析。在這個系統中,決定和影響企業競爭力強弱的各種因素構成了系統的結構要素。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不是這些因素簡單的疊加,而是有機地組合成一個整體共同發揮作用。
一、民營企業競爭力的外部影響因素
民營企業競爭力的外部影響因素主要指企業外在的經濟環境因素。企業總是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中存在和發展的,其配置、整合資源的行為必然受經濟環境的影響。這個經濟環境的元素應該包括企業的競爭對手,也包括企業和競爭對手共同存在的市場,還包括對企業、競爭企業和市場都會產生影響的政府。
(1)本企業與競爭對手的競爭關系。
主要是指參與競爭的雙方在市場中的位置。就競爭雙方的競爭領域來說,一個企業和競爭對手企業的競爭行為可以上溯至生產要素市場,但主要是在產品市場中。因此,從企業競爭時所處的產品市場位置來看,本企業在市場中是屬于在位企業還是進入(挑戰)企業的地位,或者是該市場中的領導者企業還是追隨者企業,都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影響。
(2)市場因素。
從市場類型看,市場競爭的激烈程度取決于市場屬于完全競爭、壟斷競爭、寡頭壟斷和完全壟斷中的哪一種類型。在不同類型的市場中,市場勢力賦予本企業在競爭中的優勢(或劣勢)地位,從而對企業競爭力產生直接影響。市場的發育程度也會對企業競爭力產生影響,相對于初期市場而言,成熟市場的企業間競爭會更規范。同時,在市場廣度方面,國內市場競爭刺激企業進行大規模投資、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率,提升企業競爭力;隨著國內和國際市場的融合,市場需求規模不斷擴大,國內市場競爭還可促進企業拓展國外市場,同時應對本土外資企業的競爭挑戰。
(3)政府因素。
政府可以通過調整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間接影響企業競爭,也可以通過具體的產業政策對企業競爭產生直接影響。政府還可以增加對教育、科研的投入,提高企業的科技水平,也可以通過對保護和激勵政策,提高企業競爭力。此外,政府可以通過法律手段或經濟手段,改變國有企業、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的比例關系。
二、民營企業競爭力的內部影響因素
民營企業競爭力的內部影響因素主要指企業內在的經濟因素。企業競爭力理論的一個基本假定就是企業的異質性,也就是不同企業的內在經濟因素具有差異性,體現在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所掌握的能力并不完全相同。
(1)資源因素。
資源是指企業擁有的或能夠獲得的,并被用來創造利潤、實現企業生存和發展目標的各種要素及其關系的總稱。一般來說,最簡單的企業資源分類就是將其分為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兩種。
有形資源包含了資本資源、人力資源和技術資源三種資源。資本資源是影響企業競爭力的基礎要素。由于市場競爭是不斷變化的,企業應該主動進行資源的轉化和升級。
如果不積極地進行資源的轉化和升級,會使資本資源的優勢逐漸弱化,從而成為阻礙企業競爭力提高的限制條件。人力資源是企業競爭力得以形成的重要基礎和載體,是企業成長與發展中具有能動性、最基本的資源,它不但能轉移價值、而且能創造價值,是企業利潤的主要來源。同時,人力資源是可以無限開發的資源,它是形成企業競爭力的主要因素。技術資源是企業在生產過程中所具有的必備資源,是企業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企業競爭力形成的重要因素。
無形資源則包含了企業組織資源和企業戰略資源。實際上,組織是交易得以進行的一種機制,它是個體或個體集合之間的一種穩定的交易模式。在企業有形資源的流動、分配過程中,組織制約并影響著企業要素的協同效應,從而對企業競爭力產生作用。企業為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進行的內部組織結構創新可以提高企業競爭力。企業戰略資源是企業在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的獨特資源,它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企業對企業發展的規劃以及企業對產品品牌的塑造,包括戰略規劃、行為規范、規章制度、產品品牌和精神風貌等。企業戰略是對企業在外部環境中尋求生存的競爭問題和在企業內部解決合作問題的反映,最終體現在企業競爭力的變化上。
(2)能力因素。
能力是企業在進行資源優化配置的過程中,完成某一任務或活動所具有的能量。能力不是資源的集合,而是企業內部所形成的資源之間的相互協調的復雜關系,它是企業在環境變化下自發性和能動性的體現,反映在企業通過整合資源的方式實現預期目標的活動之中。能力因素包括企業經營能力、創新能力、融資能力、國際市場拓展能力和企業社會能力等多個方面。
三、民營企業競爭力的運行機制分析
在企業競爭力形成過程中,內部影響因素和外部影響因素是同時存在、缺一不可的。內部影響因素是企業競爭力存在的基礎,是企業競爭力的內在本質,是企業競爭力提升的源泉和動力,它規定著企業競爭力的發展趨勢。外部影響因素是企業競爭力存在和發展的外部條件,它通過內部影響因素作用于企業競爭力的存在和發展進程。因此,在對民營企業進行競爭力評價時,既要看到內部影響因素的重要作用,同時也不可忽視外部影響因素的作用。
(1)內部因素只有在外部環境中才能對企業競爭力發揮作用。
任何企業都是在一定的外部經濟環境中存在、運行和發展的,企業之間的競爭同樣在這個環境中展開。因此,在市場競爭中,企業與競爭對手的關系、企業所在產業(市場)的狀況、政府行為與企業活動的關系都在不同層次上對企業競爭力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在微觀層面,企業競爭力是對競爭主體競爭優勢和能力的刻畫,它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離開了競爭對手,就沒有競爭行為,企業競爭力更無從談起。在中觀層面,企業生產的目的在于實現利潤最大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的目的就是幫助企業確立市場優勢、獲得更多利潤,而不僅僅為了擊敗競爭對手。在宏觀層面,政府行為對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既可以通過市場來間接實施,也可以直接作用于企業,其表現形式通常為對不同經濟主體的差異性政策。
(2)外部因素通過內部影響因素才能對企業競爭力產生影響。外部環境因素是企業競爭力的限制和影響因素,但是其作用必須通過企業反映出來。
在一定的經濟環境中,外部環境因素相對不變:就企業資源因素而言,資源的獲取和選擇與環境因素緊密聯系,環境因素既決定了資源的可得性,又往往決定了企業對資源的選擇;就企業能力因素來說,企業要對環境因素反饋的信息做出響應,而不能拋開環境做純粹的內部資源整合。
然而,外部環境因素是在不斷變化的,由此企業的生存和發展受到環境變化帶來新的挑戰。企業要實現發展,必須使其生產經營行為與外部環境相協調,適應環境變化也使得資源與能力的轉換過程愈來愈受到外部環境的強烈影響。同時,企業行為調整是在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的基礎上,主動地適應環境變化,而不是被動地適應,也就是對外部環境因素產生的變化時要主動施加影響,使其向有利于本企業的方向發展。
來源:第一鋼鐵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