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次貸危機”以來,政府“救市”受到各界精英的熱捧,不過這依然有了中國特色:自從新華社變成“股評社”,無論它發出什么樣的利好“金牌”,股市依然連陰。這與16年前的同名《關于股市的通信》發表,股市的應聲而動形成了鮮明的對照。8月20日,受投資銀行摩根大通的報告影響,兩市大盤出現7%以上的罕見漲幅,這與一周前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回應市場熱點,股市出現暴跌的反映截然相反。政府“救市”的成橘成枳不言而喻要由不同的市場特點決定,讓各自“無形的手”發揮作用是必然的,問題是不能任由利益集團操縱。
房市與股市都在喊救市,對于經濟發展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很難說哪一個更重要,不應當厚此薄彼。股值涉及到老百姓的財產性收入,房市也同樣如此。不過從民生的角度講,后者更具有基礎性的作用。寧波市委書記巴音朝魯近日在當地的一次會上,引用了一段老百姓的順口溜:“生不起,剖腹一刀五千幾;讀不起,選個學校三萬起;住不起,一萬多元一平米……”。這其實是“三座大山”重負的繼續,君不聞:醫改是要為你提前送終,教改是要把二老逼瘋,房改是要把你的積蓄掏空。其中都有群眾對房價盡快降下來的期盼,可見政府是知道群眾要求對房市進行“救市”的心聲的。可是房價不僅降不下來,而且連漲幅都控制不住。如果說政府并非在輕視房市,如果說對房市采取的“救市”措施沒能像股市那樣奏效,那一定另有隱情。
“救”股市是為了防止繼續下跌,而“救”房市是為了防止繼續上漲,兩者的方向是相反的,當然不能一概而論。不過兩者之間似乎有相通之處。“救”股市的一個理由是,股市下跌,熱錢就會流向房市,導致房價瘋漲;而當股市恢復信心效果尚不明顯,房市就有機構引導購房者放棄對房市拐點出現的期待。其實,房市關于“救市”的呼聲遠不象股市那樣鋪天蓋地,老百姓只是以民謠表達訴求,而關于拐點的來去也沒有什么官方的正式聲明。這絕不是冥冥中的什么神秘力量在作祟,而是利益集團的影子在翻云覆雨。從率先提出拐點的模糊概念到斷然宣布房價止跌,房地產商對房價下調的拿捏尺度早已超過了監管部門的操控能力,這不能不令人對其中的利益集團刮目相看。
利益集團說話越來越像政府官員,作為營銷手段或者競爭策略,是可以理解的,因為他們是為了賺錢;值得警惕的是一些地方和部門的政府官員說話越來越像房地產開發商。因為房地產開發在地方GDP中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開發商又是土地的大買家,所以地方政府把房地產開發商奉為上賓并不奇怪。盡管中央政府明確將控制固定資產投資、節約集約用地、房地產市場調控等列入推動科學發展的重大部署,并且在2006年10月就由監察部、國土資源部下發了《關于開展查處土地違法違規案件專項行動的通知》,但是土地“紅線”一再被一些地區突破,侵占農民耕地,大搞城市建設或所謂的工業區,各種土地違法違規案件的發生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從緊的貨幣政策實行后,要求向房地產開發網開一面的呼聲在官方媒體此起彼伏。所謂“我的地盤我做主”,那絕不是為民做主,而是在為利益集團做主。
房價下降的空間不可能一點沒有,南京一位大型房地產開發公司經理曾坦言:“如果權力都在陽光下運行,開發一個房地產項目的成本就能降低15%左右!”而政府“救市”之所以能在股市迅速奏效而在房市遭到阻擊,那是因為前者兼顧了利益集團的壓力而在后者不符合利益集團的立場。“國務院下文件,一層一層往下念,念完文件進飯店,文件根本不兌現。”這種不作為還算是客氣的,“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也是司馬昭之心。現在的問題是利益集團已經不滿足于此,他們一方面積極地向決策過程滲透,直接爭取有利于自己的政策出臺;另一方面有在政府機構中推舉或者俘獲自己的代言人,直接為自己提供庇護。這種新的要求在一些地方和部門已經部分的實現了,一些地方和部門雖然感到有被“妖魔化”的壓力,依然身不由己。利益集團對市場的操縱絕非空穴來風,他們的操控能力不一定來自法律特權或者資源壟斷,僅僅依靠已有的經濟實力就足夠了,既然少偷漏一點個人所得稅就能得到喝彩,那么他們背后在權錢交易中的支付能力和花樣更非常人所能及。
毫無疑問,面對著利益集團在市場中越來越具有推波助瀾實力的現實,克服被利益集團操縱的問題應當引起重視。當然,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才能見效,非一日之功。不過無論采取什么具體措施,都必須從解決好誰主沉浮的老問題做起。如果不能真正認識到老百姓載舟覆舟的道理,就很難站穩自己的立場。面對利益集團的強勢,加上為他們代言的專家們的“論證”,根據現代金融工具的復雜性,也不難進行折中的制度設計,但是考慮到執行風險,看似完美的制度都可能在其中暗留玄機,從根子上解決不了“住不起”之類的民生問題。在折中的辦法行不通的情況下,必須有一個主次的安排。只要社會不允許公然打出既得利益集團的旗號,我們就必須以民為本。根據話語權在前“救市”在后的特點,無論房市股市還是其他什么市,都不能僅僅按照資本規則去“救市”,否則,利益集團獲得法律特權或者資源壟斷地位的日子,也就為期不遠了。
保發展,防通膨,就是要根據以民為本的精神,明確什么市該救什么市不該救,不能根據利益集團的話語權重聽風就是雨。
作者:張華強 郵箱:zhanghuaqiang54@yahoo.com.cn 來源:中國管理傳播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