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鳳凰網 作者:余勝海)
趙本山既是中國演藝界的大明星、商人,更是方言文化產業發展的領軍人物,曾經榮登《福布斯》文化名人富豪榜的趙本山,其身家達到7億元。但是,趙本山的發家之路并不是靠一般人所熟知的走穴、演出等獲取,他自有一套“生意經”。他的成功致富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央視春晚成就了他,讓他走紅,名利雙收,登峰造極,從藝人蛻變到了商人。
趙本山1957年出生于遼寧省鐵嶺開原市蓮花村石嘴溝,17歲進入公社文藝宣傳隊。1982年,趙本山考入鐵嶺縣劇團,1986年被調到鐵嶺市民間藝術團。1987年首次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晚會便成了成為央視春晚必不可少的常客,小品連續22年獲春節晚會一、二等獎,被觀眾譽為“小品王”。后進入影視界,在《劉老根》、《馬大帥》系列電視劇中擔任導演和主角。2003年,創建全國首家二人轉主題劇場——劉老根大舞臺。如今的他已是擁有9家劇場、企業年演出收入過億元的民營文化企業家。除了“小品王”的稱謂外,他還多了一個響當當的名頭——本山傳媒集團董事長。2009年,小沈陽成名之后,小沈陽以及本山傳媒的演藝團隊在全國進行商業巡演,一年下來,總票房高達3億。
有知情人透露,央視方面安排的廣告就是那個名貴酒,廣告費是500萬,網站和三亞旅游時趙本山的項目,這兩個項目的廣告植入費用分別是400萬和300萬,三項疊加超過1千萬,廣告費趙本山與央視對半分。這是趙本山的賺錢之道。
趙本山是一個成功的團隊領袖,他與范偉、高秀敏的“前臺團隊”,以及與小沈陽等徒弟們的“后臺團隊”十幾年如一日地默契。這種凝聚力靠的可能是他堅韌的個性所造就的個人魅力,可能是他那近似封建家長(族)的管理方式。像趙本山這樣個人創業自我包裝、自我運營、自我體系發展成功的‘企業家’我們能看到幾個?
成功總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在剝去這么多個CXO的抬頭以及無數的光環之后,我們看到的應該是什么?——一個在年輕時代經歷了不亞于家破人亡的辛酸史的創業者,一個在娛樂圈大染缸、潛規則下奮斗的東北文化邊緣人,一個利用個人明星效應成功轉型的創業者,一個自有價值觀的商人趙本山!
有一點,白巖松看得比誰都清楚。他說:“把一條狗拉到中央電視臺連續播放30天,它也會成為一條名狗,我不過就是那條狗而已。”這話同樣適合央視春晚和趙本山。
在每年觀眾都以億為計量單位的央視春晚上,一個有表演能力、熟悉觀眾喜好、又知道底線的演員,連續24年上央視春晚進行演出,無論從哪個角度上思量,趙本山都沒有不火起來的道理。通過春晚這道“金龍門”,趙本山成就了其卓爾不群的江湖地位。因此甚至可以說,20余年春晚,造就的只有一個趙本山,話雖然說得有點絕對,但是一點也不虛。
令人遺憾的是成在春晚,敗在春晚。在今年央視春晚上,趙本山的小品《捐款》雖然有“笑果”,但是因其中的故事情節和語言欠妥,加上大量植入廣告的污染,而受到廣大觀眾和網民的猛烈炮轟,批評他“心思光在掙錢,搞個人崇拜,脫離了人民的生活,能搞出來什么好小品。”“功利心太強,春晚是他家大劇院”,要求“趙本山謝幕!”某網站發起央視春晚“最爛節目”評選活動顯示,趙本山小品《捐助》獲得6萬多票,占總票數的47%,名列“央視虎年春晚最爛節目”榜首,從“小品王”蛻變成“最爛王”,是否意味著趙本山會從此走下了央視春晚的神壇,會不會動搖他在央視春晚的壟斷地位?
毫無疑問,在央視春晚這個大秀場上,以趙本山為核心的文化集團在娛樂界已是一座不可小覷的山頭,這座山之高,直接鏈接著央視春晚巔峰時刻,它們之間儼然已是利益共同體,央視可以通過趙本山小品獲取收視率和廣告收益,而趙本山也可通過春晚來推出他的新弟子,這些新弟子作為本山文化集團一員,在新的一年里就可以在全國舞臺與廣告上,攻城略地獲得巨大的經濟效益。一個來自民間的文化集團借助央視的文化壟斷,實現了文化效益與經濟利益雙豐收,我們不僅需要警惕這樣的文化壟斷,更要有措施來限制這樣的利益集團對民間公共文化的侵蝕。
趙本山赴央視的周期雖然按年來進行分配,但他讓這種機會變成自身的資源,最終成為巨大的物質財富。換句話說,只有趙本山,把春晚變成了他自己的秀場,變成了他龐大商業王國中最重要的一個展示舞臺。這是趙本山作為商人的精明之處,無人能及。不過,如今的趙本山已經不再是一個民間藝術家了,已經淪為一個唯利是圖的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