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全球品牌網)
在海信每月的干部講評會上,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財務分析講評,各種主要產品的毛利率及其分布、新產品的試制、存貨周轉、應收賬款賬齡分析、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和鋪借產成品等指標都在分析之列。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進而掌握財務狀況,分析經營現狀,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在海信每月的干部講評會上,一項主要內容就是財務分析講評,各種主要產品的毛利率及其分布、新產品的試制、存貨周轉、應收賬款賬齡分析、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和鋪借產成品等指標都在分析之列。通過對這些數據的分析,進而掌握財務狀況,分析經營現狀,研究制定相應的對策。
1969年誕生時,海信是青島市一家作坊式小廠;
1992年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時,海信的銷售收入也只有4.1億元,凈資產8913萬元;
而在2000年,海信的銷售收入卻猛增至134.7億元,凈資產達22.8億元。
在1992-2000年的8年中增長近33倍,可以說在家電這個典型的競爭性行業中,海信的確創造了一個國有企業發展的奇跡。在海信迅猛發展的同時,大量家電行業的國企卻相繼陷入了困境。同是國企改革,結果為何如此大相徑庭?國內家電市場已低迷多年,國家也從未對海信實行財稅上的特殊優惠政策,那么,海信如此高速增長的奇跡是怎樣創造的呢?根據幾天的實地探訪,這家老國有企業三十幾年來的經驗啟示我們,“保守”和“精細化”的財務管理是海信做大做強的兩大“法寶”。
“保守”的財務管理
“保守”是個貶義詞,但堅持財務上的“保守”卻是海信能夠穩步、健康發展的重要經驗之一。海信認為:財務是一個企業的血液,如果血液不暢通,企業就會休克乃至死亡;企業無力償還到期債務,才是破產的真正標準;在發展速度與財務健康的選擇上,寧要健康不要速度;“做大先要做強”,“要面子不如要肚子”。
海信對財務上的“保守”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集團內各子公司的一把手必須懂財務,并將其列為任職的首要條件;二是把對財務的考核列為考核要素的第一位;三是牢牢地控制資產負債率,提高資金的周轉速度。
海信的決策者們認為,海信在一任班子手里由小變大不算本事,在若干年后,把一個健康的海信交到下一代人手里才是真功夫。近年來,海信的規模、凈資產、收入超速增長,但資產負債率卻連年下降,在銷售收入、凈資產翻了幾十倍的同時,資產負債率從1993年的86%下降到1998年的60%,1999年則下降至57%,目前在60%左右。
1.海信的資本運營
自1993年開始,海信先后重組了淄博海信、青州海信、臨沂海信、貴陽海信、遼寧海信,以不足3億元的流動資金盤活了30億元的國有存量資產,經過一系列大手筆的資本運營,海信彩電的生產能力由幾十萬臺擴大到目前的400多萬臺。近十年來,海信提供了中國較早的包括投資控股、改制上市、債轉股、異地劃撥、內部重組等多種形式的資本運營的成功案例。
然而,海信在資本運作中卻從不盲目追趕潮流、單純求大,為獲得某項優惠政策或片面依靠行政捏合,而是在并購行為符合集團發展戰略的條件下,對并購企業的環境、資產狀況特別是財務狀況有了準確判斷后才決定是否實施。
1999年,海信有意收購南方某上市公司,該公司與海信有過多年的業務合作,所處地理位置較好,其所在地區的經濟開放度與發展程度都比集團所在地好,收購該公司,可有效增加集團的生產能力、改善集團在全國的戰略布局,降低經營成本,為集團構建合理的物流體系提供條件,并為集團的資產重組提供殼資源。但是,由于該公司涉及的法律糾紛較多,部分財務狀況不透明,海信最終出于穩健性的考慮,放棄了這一計劃。
2.海信的內部考核體系
在海信的整個考核體系中,財務指標的考核就占了80%。并且,考核結果主要與三方面相結合:一是與子公司總經理的年薪掛鉤,比如子公司的應收賬款超過銷售收入的5%,就否決年薪;資產負債率和存貨周轉率未達到集團規定的,同樣否決年薪;經營者的個人收入與經營成果相對應。二是與經營者的職務掛鉤,集團每月對各子公司的考核結果在中層干部例會上講評,重點抓典型、抓兩頭(最好的和最差的),對財務指標完成不好的要求其在講評會上明確承諾,并在下月考核時兌現。通過幾年的考核,已將考核得分最低的兩個子公司的總經理免職。三是與員工的獎金掛鉤,各子公司員工的獎金都要根據集團的考核結果發放,大大激發了員工的工作熱情。
3.從彩電業看海信的“保守”
近年國內彩電行業步履維艱,而海信在規模、材料采購渠道、勞動力成本等不占優勢的情況下,不僅生存下來,還得以快速發展。據中怡康統計,今年1-5月份,海信電視零售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3.71%,市場占有率穩定在10%以上,穩居行業第一集團。對此,海信自己認為,除去在技術和產品上保持競爭力外,強化財務管理,防范并及時消化經營風險和財務風險,保持健康的財務狀況是其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原因。
對于彩電行業的價格戰,海信認為,企業之間的競爭歸根到底是經濟實力的競爭。要保持企業的競爭力并在競爭中取勝,必須源源不斷地獲取利潤。降價雖可使企業在規模上一時有所擴大,但以犧牲利益甚至以虧損為代價將使企業的利潤枯竭,以致最終面臨破產的風險。正因如此,在“要市場還是要利潤”的選擇上,海信果斷地選擇了利潤,并在企業的不同發展階段上始終堅持效益優先的原則,恰當的把握效益與規模的關系。
海信在財務管理上采取了很多具體的措施。比如,通過實施零庫存管理,使其在競爭中變被動為主動,比競爭對手更顯靈活,而且有利于加速資金周轉,降低了存貨風險。通過對各產品毛利率的分析,為優化產品結構、培植企業的利潤源提供了依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