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季羨林和另外一位受人尊敬的國學學者離開我們,我這個沒有什么國學基礎和知識,對二位學者不甚了解的人也覺得有點悲傷。 也許是聯想到了國際營銷的緣故吧。在拙著《出口營銷實戰》的最后一章,我曾寫過這樣一句話: 中國璀璨多姿的傳統文化,必將孕育出契合世界各國人民在極大的物質和高科技產品滿足之后的精神需求產品。這可能算是我所有的文字中和國學結合得最緊密的例子了。而當時寫這段話時,還有一個認識是,中國的產品如果需要在世界上亮出自己的品牌,在品牌的內涵上,借鑒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一個很好的方式。世界上的品牌很多,其內涵也豐富多彩,而如果中國要成為品牌大國,其實也需要中國的品牌有某種共同的底蘊,如果說美國的底蘊是高科技,歐洲是貴族,日本是品質,韓國是時尚與設計,那么中國的品牌是不是只能從傳統文化中去發掘呢?
國學有很多經典,有很多智慧,有很多有智慧的長者和先賢,有很多隱藏的寶藏。記得曾經看一個紀錄片,提到有一個叫湯恩比的歷史學家說:21世紀能拯救人類的只有儒家學說和大成佛法。我想這句話絕對是有歷史觀的大智慧,不是用來抬高中國傳統文化的。如果是這樣,我們中國的企業界是不是可以吸收一些儒家文化到我們的產品品牌,從而創造出中國品牌的獨特內涵,以區別于目前在世的其他國家的品牌,而且這一定有助于幫助客戶建設和諧的精神世界(這也是國學的很大價值),有助中國的和諧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推動世界的和諧。
如果要更好的紀念泰斗級的學者,應該閱讀和應用他們的學術,那么我們做國際營銷的人也要更多的從傳統的文化中吸收智慧和營養,把傳統文化應用到國際營銷,也許能開辟一條不同于單純追趕外國人已經玩了幾十年的國際營銷的新道路。讓我們試試吧!
作者:黃泰山 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