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紙上說有近千家MP3生產企業倒閉,那大部分是假的!我隔壁的那一家工廠,前前后后已經‘死’過15次,但人家沒有虧,現在還轉型做起了MP4的生意……其實,我們就是一群沒有固定項目和領域,有錢就賺、擇利而棲的候鳥式商人。”
MP3:好大一棵樹
據說MP3是誕生于這樣一次靈感:一個韓國人在飛機上閱讀一份帶背景音樂的文件時突發奇想:能不能把音樂播放這一功能從電腦中獨立出來?能不能用一個小巧便攜的設備就實現音樂的存儲和播放呢?靈感成為最直接的推動力,此后幾經波折,這個人終于在1998年研發出了世界上第一臺MP3播放器……
海量存儲、小巧便攜、歌曲幾乎全免費,很快,小小的MP3取代了隨身聽、便攜式CD等個人娛樂設備,成為大眾數碼產品“時尚”與“流行”的代名詞;而伴隨著短期內的迅速走俏,新興的MP3行業迅速成為了龐大的IT產業中最搶眼的一道風景。
這無疑是一棵綴滿閃閃金幣的大樹——有關數據顯示,2005年全球MP3出貨量已經接近5000萬臺,在我國國內的總銷量則突破了600萬臺,銷售額達20億元左右,有人大膽預計,到2007年全球MP3市場將達到500億元的規模。
同時,這似乎也是一棵誰都可以插上一腳的大樹——資金門檻很低,只需要投資幾十萬元,便可投建一條組裝生產線啟動MP3生產項目;技術門檻更低,芯片廠商的參考設計和公模的使用,足以讓人在短時間內迅速站穩了腳跟。
“市場就更不用說了!”在深圳寶安區龍華鎮擁有三家MP3生產廠的楊龍凱告訴記者,剛開始的那幾年,根本不愁什么銷路,只要你的MP3生產出來,立馬就會被全國各地的經銷商一搶而空。
樹大招風,樹大也招鳥,于是,形形色色的鳥們都在MP3這棵大樹上找到了安樂窩。
2005年初,有人粗略統計,市場上所謂的MP3品牌型號竟然已有幾千個之多。這中間既有三星、蘋果、明基、朗科等國內外IT產業大廠商,更多的則是大群來自于廣東沿海地區,像楊龍凱這樣嗅覺靈敏的中小投資者們。
上千家的生產企業,全國80%以上的市場占有率,讓一直以電子產品加工見長的珠三角成為了國內MP3的生產基地。據了解,珠三角的MP3企業主要集中在東莞、寶安、番禺、南山等地,整體水平參差不齊,從幾個人、幾十人,到幾百人甚至數千人不等,但大多數仍是規模很小的甚至是三房一廳式的作坊式工廠。
然而,紅火背后掩藏著的東西卻很快讓人目瞪口呆——
2005年8月,隨著某專業媒體爆出“死亡季節加速華南數百家MP3工廠關閉”的新聞,人們才驚訝地發現,盡管市場上仍然存在著大量的MP3品牌,但進入2005年以后,有成百上千的品牌都如流星般很快消失掉——難道MP3這個行業洗牌強度如此之大,大量的生產企業都已經倒閉了么?
“怎么可能!正處于上升期的行業內哪有那么多企業倒閉,所謂的‘倒閉’背后藏著不少的玄機呢。”面對記者的疑惑楊龍凱語出驚人:報紙上說有近千家MP3生產企業倒閉,那大部分是假的!準確地說,“倒閉”其實是“裝死”,這是珠三角這群MP3企業屢試不爽的經營策略而已……
“倒閉”即“裝死”,
“裝死”即“重生”
“MP3企業倒閉的真正情況,不外乎有這么幾種情況。”楊龍凱掰著指頭對記者說:一是配件跌價,比如某企業剛接了數萬臺MP3的單子,結果正好Flash閃存快速跌價,每天20塊地跌,一個禮拜下來,客戶不提貨了,馬上造成資金周轉不靈;二是產能有限,費工費時,成本都打不走;三是質量太差連經銷商都過不了,出貨被退回,幾個來回下來賺錢的單子搞成賠錢。
“絕大部分MP3企業‘倒閉’的真正原因,其實是不想承擔翻修費用——這類情況至少占倒閉企業的70%以上。”楊龍凱嘿嘿一笑:所謂一死百了,盡管是裝出來的,但企業已經“死”了,什么售后什么維修的自然不關我事了。
據介紹,一個MP3播放器主要由核心部件閃存和主控芯片以及晶振、片感、片阻、耳機等構成,加在一起不到20個元器件。那些采用較好配件加上專業成熟的焊接組裝技術生產的MP3,穩定性很好,返修率往往控制在百分之幾甚至零點幾的范圍內;而采用低廉配件和低劣技術的手工作坊式生產的MP3,其音質和穩定性就非常勉強了,返修率普遍就在百分之十幾甚至百分之幾十以上了。
顯然,采用低劣配件固然降低了不少成本,三室一廳的手工式作坊也比專業設廠減少了投資,但珠三角的大批選擇低成本道路的中小MP3生產企業,卻無法逃避高返修率與龐大的售后維修的重壓。“怎么辦?與其今后被維修負擔‘逼死’,不如趁早‘裝死’了事!”
調查中記者發現,“倒閉”這個生意人忌諱的詞,對于珠三角這群MP3老板們來說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那些以“倒閉”的名義死而不僵的企業的通常做法非常簡單——直接換一個公司名稱和品牌接著干!
最讓人哭笑不得的是,有些企業似乎“裝死”上了癮,往往是倒騰出一大批MP3上市后,便迅速“倒閉”撒手不管,然后以新公司名義倒騰下一批,再“倒閉”……“我隔壁的那一家工廠,前前后后已經‘死’過15次,但人家沒有虧,現在還轉型做起了MP4的生意。”楊龍凱說。
如果僅僅是為了逃避售后維修,“裝死”無疑是最簡潔省事的做法,然而,為什么現在這些MP3企業“倒閉”得越來越頻繁?究竟又是什么原因讓售后維修可怕到讓一個企業必須以“裝死”來逃避的地步呢?
家庭作坊的無奈
“事實上,返修的MP3基本上花不了什么成本的,主要就是一些人力和來回的運費,加上部分需要更換的配件,平均下來返修一臺MP3,也就二三十元而已。”曾在東莞某電子企業任渠道經理的陳先生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那些MP3企業“裝死”,其實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據介紹,MP3剛在國內興起的時候,即使是一個只有幾個工人的家庭手工作坊,采用暢銷的公模焊接組裝出來的MP3,也可以賣出很好的價錢。比如韓國三星電子的某一款MP3,市場售價在2000元左右,而采用仿制公模在作坊里生產的產品,即使售價低到三分之一,一臺也可以穩賺200~300元。
“那個時候利潤高,誰愿意為了二三十元的返修費去‘裝死’。但現在沒辦法啊,一臺MP3的毛利被做到低至20~30元,如果大量返工和翻修,最后很可能賺不到什么錢,甚至虧得個底朝天。”陳先生苦笑著說,我以前所在的那個企業,就是被返修“拖死”的。
顯然,核心問題并不是售后維修,而是過度競爭導致的行業利潤攤薄——2005年初,國內MP3產能已遠遠超過需求,以致大多廠商的產能利用率不到50%,只得價格一降再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