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似乎是一個最無可奈何的“怪圈”:門檻低,讓每個投資者都可以輕易找到自己的位置;但當一大群人都擁進來后,大把賺錢的好日子便一去不復返了。那么,這究竟是怎樣的一群人呢?
經過多方調查,記者發現珠三角MP3的制造商群體主要由幾個部分構成:除了專業的IT廠商外,一部分MP3工廠本身就是以前做call機(俗稱BB機或者傳呼機)的廠家;另一部分則是以前做VCD、DVD等家電出身的廠家;更大的一部分,則干脆就是小打小鬧的家庭作坊,有的做過電腦配件翻新,有的做過電子元件的OEM,有的甚至根本和電子產品不搭邊。
“所謂魚有魚路,蝦有蝦路,只要有點資金有點門路,似乎誰都可以開始做MP3。”深圳南山區某電子廠陸老板對記者說,能夠組裝加工并不等于真正的生產制造,像MP3這種投資少、見效快的組裝模式,實際上不過是賺取加工費。
“我們這群人和北方,尤其是北京的廠商相比,幾乎沒有把‘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當一回事的,大家關心的只是怎么賺錢,拼命接單。”另一位自稱已退出MP3行業的老板則大搖其頭:這樣下來的結果只會是泥沙俱下,魚龍混雜,以致于誰也不清楚自己究竟是魚還是蝦。
連自己都不清楚究竟是魚還是蝦,自然就難以看清長遠的方向,而盲從于大流浮沉,悲哀的顯然就已經不是為逃避售后維修的“裝死”,而是這一群人了。
我們這群鳥
“其實,準確地說我們這群人更像候鳥——沒有固定的領域和項目,哪里有錢賺就往哪里飛,哪個行業利潤大就在哪個行業棲息!”
說這話的董文賓(化名)對外的公開身份是深圳華強北電腦城的一個普通小老板,有一個柜臺出售閃存、MP3和攝像頭等產品,不過,他的大部分收入來源卻并非是依靠這個柜臺,而是另一項業務:生產MP3。
我那邊算不上什么工廠,不過是兩三條槍罷了。說到自己生產的MP3,董文賓表現得非常“謙虛”。他告訴記者,工廠其實就他一個“正式職工”,另外十來個人是從勞動市場上找的,大概三四個月就要換人。平時,董文賓要照看自己的柜臺、進貨,晚上則“組織生產”,為此,他花800元錢在南山區租了一套房子,下班就從華強北坐車過去,和工人一起組裝MP3,順便驗收他們白天的成品,“一天也能做出兩百多個吧。”
“你問我‘裝死’過沒有?這還用問,不‘裝死’我早就真正死掉了。”記者“不具真名”的保證讓董文賓非常坦誠,他哈哈大笑著說。
從1995年辭職下海后,董文賓剛開始是在廣州做著服裝生意,后來轉戰深圳,便一直做著電子產品加工的生意。從CALL機到VCD、DVD影碟機,盡管他并沒有創造出自己的品牌,也沒有把生意做大,但民工潮還是讓他順利地賺到不少錢。
“做那些東西我沒怎么‘死’過,因為主要是做訂單和貼牌。最后沒有繼續做下去,并不是因為企業的倒閉,而是那些行業沒‘錢途’了。”董文賓不以為然地說,大家都遷徙到MP3、PC配件等市場中,我自然也就隨大流。
在董文賓眼中,他打心眼里佩服的是他隔壁陳老板——入行比他更早,最早“論斤賣”的電子表生意就已經大賺了一筆;做起MP3生意后,人家租了兩套200多平米的房子,工人有六七十個,“生產線”也初具規模,每個月的出貨量都在2萬臺以上。
“陳老板真是會做生意的人,特別靈活,幾乎每一個項目都能讓他狠狠地賺上一筆。”董文賓無不羨慕地對記者說,陳老板既看得準那些新項目賺錢,更有許多規避風險的招式,最關鍵的是,他能在眼看大勢已去時,漂亮地抽身撤離,轉戰到下一個“金礦”……
在董文賓的介紹下,記者見到了陳老板。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矮小精瘦的陳老板身上并沒有多少暴發戶的痕跡。說起自己這十多年的經歷,他搖著頭說:要說賺錢,我確實賺了一些,但時間久了心頭總是感覺空蕩蕩的。
“說我們這群人是像候鳥一樣的生意人,有些意思,我們確實是像候鳥一樣在不斷遷徙中生存下來,但像候鳥一樣沒有固定領域和穩定的項目,什么事業成就,什么生意做大,我們都沾不上邊……”
山寨廠與中國制造出路
在珠三角,像楊龍凱、董文賓他們這樣的加工企業,業界有一個調侃的稱謂:山寨廠。據了解,目前中國MP3市場上充斥著的幾百個品牌,絕大部分就是出自這樣的“山寨廠”,其中僅在深圳一地,這樣的“山寨廠”就有數百家。
然而,盡管投資常有回報,但生意難做大,只能徘徊在二三流的行列中,已經讓越來越多候鳥式老板開始了深思——究竟是什么導致了候鳥的命運呢?
“最大的根源,其實是珠三角區域經濟發展的積習!”深圳社科院院長樂正指出,10多年一成不變的產業結構和經濟模式,已經嚴重阻礙了珠三角的前進步伐,而在粗淺加工制造的群體慣性中,自然很少人能走出“山寨廠”的宿命。
在2005年首屆中國工業(長沙)論壇上,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高級副會長孫樹義大聲疾呼:不走出“山寨”,不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我們將很難打破阻礙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堅冰!
的確,號稱“世界工廠”的中國制造業何嘗不也是活在“山寨”中呢——缺乏核心技術,缺少自主知識產權,只能基于龐大的廉價勞動力資源,賺取著微薄的加工制造費而已。以致連日本人都說,中國制造是一種組合型制造,盡管產業規模上去了,但產品性能、質量、核心技術皆難掌握,只能處于世界制造業的底層……
究竟如何才能走出“山寨”?究竟應該如何改變命運?事實上,需要認真思索這些問題的,并不僅僅是珠三角的候鳥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