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0年讀到這本書的,讀完之后,我十分感慨地說,如果能早讀它三年,我可能不會像今天這么被動。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啟發在于,它改變了我的經營價值觀。作者認為,有許多企業失敗,原因就是把企業規模作為追求目標。認為“規模大,利潤就一定大”。這種錯誤觀念對企業特別有害。
企業正確的目標就必須是追求“利潤”,而不是規模。衡量一個企業的發展戰略正確與否,就是看你的利潤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作者還告訴我們,隨著時代的變遷,市場的變化,“利潤區”也在不斷地作位移運動,如果企業領導人,不能及時地發現新的“利潤區”,企業的規模越大,危機就越大。作者特別強調建立利潤管理體系,將各種資源有效、統籌運用,否則,就會陷入失敗或困境之中。
反思四:不尊重理財“金律”,導致企業財務惡化
無論你是經營一個快餐店,還是經營一個大的企業集團,不是該不該懂一些財務管理的問題,而是必須精通財務管理。
從某種意義上講,一知半解、似懂非懂比一無所知更有害。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當你一點不懂時,你還會認真聽取財務人員的意見。而一旦你自認為懂了一些時,你就可能讓財會人員服從你的決策。結果財務人員只好聽你的,哪怕這是錯誤的意見。
我在財務管理上吃盡了苦頭。比如,財務管理中有一個“金律”:不能把短期借款用于企業的長期投資。然而,1997年以后,“紅高粱”的固定資產,大部分來自流動負債,短期借款。加之四面投資,財務管理跟不上,總部現金流(即營運資金)減少,利息負擔加重,最后導致企業運作失靈。
民營企業老板,必須設置合理的會計結構,建立嚴格的會計制度。應該把財務管理放在企業的核心地位,絕不能違背財務規律去經營企業。
反思五:連鎖理論的誤區導致企業失敗
現在比較流行的觀點就是,要有一家成功的店鋪,然后要把它模式化、品牌化,接著開始拷貝這種模式。一般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自營;另一種是加盟。這種觀點還認為,連鎖規模越大越好經營,越大越好管理。連鎖經營多誘人吶!于是,許多經營者就做起了建立“連鎖帝國”的夢。
第一家成功了,于是立刻建立連鎖模式,走連鎖的道路,結果第二家也成功了;也許很幸運,第三家、第四家甚至第五家也成功了;于是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連鎖模式,開始快速的發展,開始追求連鎖規模。
幾年下來,你會突然發現,店鋪多了,利潤不僅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剛開始你會覺得這是偶然現象或是暫時現象,等利潤繼續下降時,你可能不明白了,提出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10家店時,利潤那么豐厚,可現在50家店了,不僅利潤減少了,而且債務又大幅度地增加了呢?
這種狀況不僅僅在我的身上得到驗證,而且,我聽到和看到了這方面太多太多失敗的案例。這種狀況與連鎖理論有很大的差別,到底是經營出問題了,還是理論本身就有問題?我帶著這個問題邊實踐,邊反思,企圖找到答案。
記得1998年的時候,我認識一位建筑設計師,跟他聊天過程中,我問他:你們搞建筑設計的,必須要遵循什么原理?他說,必須遵循一個基本公式:A≥N/S。意思是說,地基決定層高。他這一句話啟發了我,我想搞連鎖企業不就像蓋房子一樣嗎?那么我們連鎖企業的地基是什么呢?不就是連鎖體系的“結構”嗎?一般來講是四大結構:資金結構、技術結構、管理結構和營銷結構,而且是結構決定連鎖的規模和速度。違背這個原則,連鎖大廈就要倒塌,企業就會失敗,就要虧損。
我認為,連鎖企業的結構(管理、資金、技術和營銷)決定你的連鎖規模和速度。這個原理應該成為連鎖業的第一定律。目前,我國搞連鎖的大小企業多數不懂這個“第一法則”,最容易犯兩個錯誤:一個是結構小,規模大、速度快;就出現我在上面描述的情況,分店數增多了,反而利潤下降了,甚至失敗了;另一個是,一開始就建了一個龐大的結構,投資很大,可是規模比較小,還沒來得及發展連鎖就經營不下去了,結果也失敗了。犯這個連鎖錯誤的不太多,但我也見過失敗的案例。
記。阂氆@得連鎖業的成功,必須獲得建房子的基本常識,“十層地基蓋八層比較理想”。你想建更高的樓房怎么辦?答案是:先解決“地基”問題。
反思六:品牌“速成論”觀念導致企業畸形發展
幾年的實踐使我明白這樣一個真理:企業知名度可以迅速打造,但名牌不能速成。把企業知名度與名牌概念混淆,會導致企業畸形發展。
那么什么是名牌呢?
名牌是質量、管理、效率的標志。名牌中凝結的是先進的文化、理念,是管理功夫,是極高的效益,是極強的競爭力。沒有這些是不能成為名牌企業的。
事實上,名牌背后是無數次的失敗。名牌背后是功夫,是從無數次失敗中站起來的功夫。它需要突破一個又一個的“瓶頸”,克服一個又一個的困難。經過無數次市場的考驗,最后無論是產品、服務、管理、技術、效益、知名度,還是美譽度等都使得消費者滿意?煽诳蓸肥敲疲湲攧谑敲,原因是它們有文化含量,比如干脆就有人把可口可樂和麥當勞作為美國人的左右臉,把他們看作美國現代工業文化的代表。不僅如此,它們有世界一流的管理和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產品質量和一流的服務,它們贏得了全球消費者的青睞。然而它們都經歷了漫長歲月,它們經歷過一次次的失敗,可是它們一次次又站了起來,最后,它們獲得了最寶貴的東西——功夫!
所以沒有功夫就沒有名牌。而功夫是經過長期實踐,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挫折,最后凝結出來的智慧,它不能速成。
反思七:現代企業需要“四套馬車”
現代企業要想成功需要有四套馬車的“合力”共同起作用。這“四套馬車”都是什么呢?他們分別是:創業家(企業的設計者、信息的發掘者、品牌的打造者);金融家(資本運營師:融資、投資、資本買賣、IPO);職業經理(企業的管理、營運、市場的營銷者,利潤的創造者);技術總監。這四種人,缺少哪一種,都很難取得成功。
是的,你僅僅就想做一個小商店、小店鋪、小餐館、小企業,當然不需要這些人員,你只要勤奮,一年過上小康應該沒有問題。可是你想做一個大企業,做一項事業,想創一個品牌出來,你沒有這四種人的成功組合,是難以成功的。我們這個時代已經不是單打獨斗的“英雄”時代了。這是綜合的時代,是合作的時代。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性格、氣質和能力,由于后天的不同影響,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比如擅長創業的人,思想活躍,信息量大,對時代敏感,有不怕一切困難的魄力,比較寬容,善解人意……然而這種人往往不善于精細管理,不善于理財,有大手大腳的“毛病”。職業經理,不僅具有科學的管理手段,而且還具有科學的管理理念,不僅善于管人,也善于理財……但是,他們也有自己的局限,所以只有創業家和職業經理緊密合作,才能威力倍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