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中確實有很多中國老板是這樣的。但這并非大家喜歡的風格,而是為經理人所深惡痛絕。很多經理人就是因為無法承受老板的這種風格而離開公司。如果說是正當的溝通藝術,無論在中國還是西方,都是成年人必備的技能。但中國式管理顯然扭曲了人與人之間正常的溝通藝術,而使之變成一種攙雜著權謀和不軌之心的厚黑學。即使中國式管理的動機是好的,客觀上也會造成此種后果。這種不透明的文化,并不是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而是不折不扣的中國文化糟粕。它只能助長中國人的虛偽之風和爭斗之風,實在是一種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因為,它把所有人都視為敵對者,為了自己的利益挖空心思。中國式管理批評西方個人主義,它自己卻是真正的個人主義鼓動者。
我們來看看下面這段話:
“不明言有什么好處?分析起來真的是好處多多:第一,不明言才不致使自己站在亮處,暴光太多,讓人家一目了然,很容易加以掌握,甚至抓住弱點;第二,不明言才有回旋的余地,不至于逼死自己。反正話還沒有說出嘴,怎么改都可以,才夠靈活;第三,不明言才能夠引出對方的本意,因為他搞不清楚底細,才肯原原本本地說出來。啊,原來如此!”(曾仕強《中國式管理》172頁。)
看來,中國式管理所說的“不明言”,目的是讓別人“明言”。而如果人人不明言,大家都互相猜測,那將是一種什么樣的氣氛?競爭激烈、變動迅速的商場,允許此種風氣存在嗎?大家都把時間浪費在互相猜測和斗法上,企業績效如何保證?
中國式管理還主張“會而不議”,就是開會時不進行實質性討論。請看下面闡述:
“支持人希望大家‘會而議’,大家會前就心懷鬼胎,秘而不宣,彼此互不溝通,以期會議中各顯神通,讓主持人刮目相看而視為杰出人才。‘會而議’演變成為大家互相攀比、各爭功勞的局面,就會引起惡性競爭,造成同歸與盡的凄慘結果。……歷史上大鳴大放的結局,在主持人下不了臺階或者惱羞成怒的緊束政策下,不知道增添多少冤魂!‘會而議’產生許多‘一開口便成烈士’的教訓”。(曾仕強《中國式管理》176頁)
原來“會而不議”的目的是明哲保身。中國企業原本就大多缺乏優秀的企業文化,缺乏強大的凝聚力。如果按照中國式管理的做法,只會使企業內部人際關系更加復雜。因為中國式管理的做法,根本上是一種斗爭哲學。
“先說為什么會先死呢?道理幾乎都是相對的,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先說的人說出這一方面的道理,后說的人很容易站在相反的立場,說出另一方面的道理。雖然雙方面都說得頭頭是道,畢竟后說的人,可以針對先說的人,做一番整理和修補,甚至大挖其漏洞,弄得先說的人,好象相當沒有學問。”(曾仕強《中國式的管理行為》61頁。)
上面這段話,十分清楚地暴露了中國式管理缺乏仁厚之心。開會不先發言,其目的原來就是為了整別人。這實在是令人不寒而栗。
中國式管理糟粕之五:助長趨炎附勢之風
中國式管理還助長趨炎附勢之風。請看下面這段話:
“我們受到指責和批評的時候,首先要先認清對象,搞清楚‘指責我的人究竟是誰’。
指責的人職位比我高,形勢比我強,或者聲望比我隆,最好的因應方式,便是‘做錯了,趕快向他道歉,并且設法獲得諒解;沒有錯,則保持沉默,不說話。’
指責的人職位和我一般高,形勢和我差不多,聲望也隆不到哪里去,常見的反應是:‘好,我承認我有錯,你難道一點錯誤都沒有嗎?’于是毫不保留地把對方的錯誤,也宣揚開來,弄得對方下不了臺。
指責的人職位比我低,形勢比我差,聲望不如我,這時候首先要考慮一下,他是不是有人在后面撐腰?不然怎么會如此這般?如果是,要特別小心,不理會指責的人,卻直探后面那位撐腰的高手,以便適時化解,他自然會制止指責的人,甚至叫他道歉了事。
若是背后并無高人,那么本著‘不教訓你不行,否則別人可能學樣’的精神,一定要把腳伸出去,踩得他永遠不能超生。”(曾仕強《中國式管理》174-175頁。)
打著復興中國的堂皇旗號,中國式管理給國人開出的卻是如此“藥方”。
這種癟三式的行為難道也是管理學的創新嗎?大街上隨便找一個沒文化的流浪漢也會啊?若中國式管理就是這種面目的話,那真是國人的恥辱!
再看看下面這段話:
“總經理從外面回來,嘴角上粘著一顆米飯,職員們看到了,敢不敢說:‘總經理,你怎么帶便當?’答案是有人敢,有人不敢。敢說的人并不是勇敢、坦誠、率真,而是料定總經理不會把他怎么樣。不敢說的人也不是膽小、陰沉、世故,而是沒有把握,究竟會有什么后果。”(曾仕強《中國式的管理行為》170頁)
這是典型的太監文化。可總經理并不是皇上。如果按照中國式管理的金科玉律,我們卻可以把任何一個總經理培養成“皇上”。難道這樣的管理,可以拯救21世紀、塑造“和平的地球村”嗎?
中國式管理糟粕之六:降低效率
再看看中國式管理的低效性:
“中國人的化解問題的方法,其實也是推、拖、拉的配合,虛虛實實,真真假假,讓人摸不著頭腦。”(曾仕強《中國式管理》17頁)
如此一來,不知道中國企業何時能走向世界?
再看一下中國式管理關于會議的觀點:
“我們的建議,中國式會議最好以‘3:1:3’的過程來進行。意思是會議如果預訂一個小時,大家就要在會前花三個小時來充分溝通,會議時獲得一個富于彈性的共識,會后再花費三個小時,依據這個共識來進一步溝通,尋找可行的途徑。”(曾仕強《中國式管理》177頁)
以上做法實在遠離管理實踐。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恐怕沒有哪一家企業有這么多時間,去開會前討論三個小時,開會后再溝通三個小時。
再看下面的說法:
“上司‘深藏不露’,部屬‘揣摩上意’,看起來好象‘含含糊糊’卻絕對不是‘糊里糊涂’。
通過這種‘含含糊糊’的猜測、模擬過程,尋找出‘清清楚楚’的結果,才是自動建立共識的精神。
上級‘不明言’底下人自動猜測,是一種歷久常新的游戲規則,也是凝聚共識的最有效途徑。”(曾仕強《中國式管理》200頁)
如果以上原則真的成為企業的游戲規則,不僅不可能成為凝聚共識的有效途徑,反而一定會把企業拖入深淵。
中國式管理糟粕之七:踐踏規則
中國式管理對規則的踐踏,更是到了隨心所欲的地步,而且以此為榮、為自己的特色。請看下面的言論:
“中國人呢?‘目標’可以達成也可能不敢達成。因為我們心理最清楚:一旦達成目標,下一次目標就會提高,結果必然逼死自己,何苦來哉!”(曾仕強《中國式管理》4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