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項目介紹
中國公益事業正進入快速推進階段,外部環境日漸改善,社會捐贈穩步上升,企業基金會和社會責任部門發展迅速,公益慈善組織數量激增,而精通公益慈善管理知識和技能的高級專業人才十分緊缺。在這個背景下,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與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首創國內第一個公益管理類高端學位教育項目——“公益發展”方向公共管理碩士高級班(MPA-E),旨在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現代管理理念,通曉公益慈善政策、理論和知識,能充分適應政府、企業、非營利組織和各類社會組織公益慈善管理需求的復合型、跨界型高級人才。
二、項目特色
◆跨界智慧完美結合
本項目凝聚學界、政界和商界的師資力量助力公益人才培養,師資團隊成員平均具有二十年以上的實踐經驗,這些來自各行業的資深專家將以實戰為導向,訓練學員多角度思維方式和多元化分析視角,建構多學科知識體系,為學員開拓跨界的職業空間。除了課堂學習,學員還可以選擇參與研究院導師團隊提供的十多種公益慈善管理專項培訓課程。
◆海內外教學無縫對接
中國公益研究院已經與近十所非營利管理領域世界級名校建立合作關系。MPA-E學生將在印第安納慈善中心進行兩周的海外學習,并通過互聯網遠程教學手段,與海外高校和研究機構進行同步課堂教學,開展國際學生在線討論,接受海外導師在線輔導。研究院的港臺、歐美、新加坡等海外訪問、考察和學習項目同時向MPA-E學生開放。
◆獨特資源充分共享
中國公益研究院作為國內第一家專門從事公益慈善政策倡導、研究咨詢和教育培訓的機構,已經為企業、政府、傳媒、基金會和NGO組織的三百多位中高層管理者提供了培訓;協助寧夏、深圳、東莞等十余省市和地區制定地方公益政策,為老牛基金會、華民基金會、河仁慈善基金會和燕寶基金會等數十家大型基金會提供長期咨詢服務;由研究院發起并作為秘書處的中美、中歐慈善交流平臺活躍著近百位海內外公益慈善領袖和專家。這些項目累積的豐厚知識、經驗和人脈都將成為本專業學生獨一無二的共享資源。
三、學制培養及學位授予
考生錄取后于2013年9月入學,以非全日制方式利用周六周日及部分晚上或者節假日短期集中學習,學習年限2-4年,課程學習時間一般為1.5年。
學生在規定的學習年限內修滿50個學分,完成規定的學習內容,符合畢業要求的,頒發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畢業證書;符合學位授予條件的,授予公共管理碩士專業學位證書。
四、核心課程體系
核心公共課 |
公共管理 |
政治學 |
公共經濟學 |
行政法 |
定量分析方法 |
社會主義建設理論與實踐 |
英語 |
公共“專業必修課” |
領導力與決策 |
項目設計與管理 |
公共溝通與管理 |
方向性“專業必修課” |
公益慈善史論 |
公益行業發展戰略 |
公益組織管理實務 |
公益項目、公益創新案例分析 |
五、獎學金及學費體系
學費:9.8萬元,分兩學年繳納。
獎學金:北師大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與中國公益研究院將聯合提供獎學金資助學員出國訪學。
此外,研究院專門成立博碩士管理辦公室,根據學生的學習、科研和實踐表現,綜合導師組的意見每學年進行獎學金評定。
六、報名及招生
報考條件(至每年9月):
已獲碩士或博士學位并有兩年(或以上)工作經驗
本科畢業3年(或以上)工作經驗
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5年(或以上)工作經驗
入學考試:
初試時間:每年1月,考試科目為:①外語;②管理類聯考綜合能力。(具體以公布時間為準)
復試時間:初定為每年年3月底4月初。具體時間屆時將在我校研究生院網站公布。
七、機構介紹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
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是北京師范大學國際化程度最高的院系,秉承北京師范大學“學為人師,行為世范”優良傳統,“踏實做人,嚴謹做事”。立足于中國發展的需要,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宗旨,參與中國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政策過程研究,致力于社會政策研究,致力于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熱愛祖國,有使命感,有社會關懷的公共政策的人才。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
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是由北京師范大學與上海李連杰壹基金于2010年6月合作成立,由老牛基金會、萬達集團、泛海公益基金會、燕寶基金會、深圳壹基金等國內有影響的基金會和企業共同建立的公益研究機構。
中國公益研究院以公益研究為基礎,公益教育、公益交流與倡導為平臺,公益咨詢服務為業務引擎,開展國際國內交流與合作,培養專業公益人才,促進公益行業建立新型知識生產方式,推動中國現代慈善體系的建立與發展。
八、師資介紹
張秀蘭: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福利專業博士,長期從事社會保障、社會政策和社會發展方面的研究。
李連杰: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理事長
2007年,李連杰先生創立了壹基金,2010年12月在深圳注冊成立國內第一家民間公募基金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會。在他的推動下,2010年6月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原名:壹基金公益研究院)成立。李連杰先生認為,中國的公益事業迫切需要更多專業人才,中國公益研究院則肩負著傳播公益文化,培養專業化公益人才的使命。
【研究院導師】
王振耀: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院長
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公共管理碩士,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法學博士,歷任中國民政部基層政權建設司副司長,救災救濟司司長,負責組建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并擔任司長。他極大推動了中國農村基層民主選舉、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國家自然災害四級響應體系建設等;提出要建立與中等發展水平相適應的中國社會福利制度理論,在公益慈善領域首倡“平民慈善”、“以善治促慈善”等理念。
高華俊:北京師范大學中國公益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北京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副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文學碩士、管理學博士。曾供職于中國民政部達21年,歷任救災救濟司社會救濟處處長、最低生活保障司城市處處長、社會救助司農村處處長等職,長期從事救災、扶貧、慈善捐贈、社會救助等工作,為推動建立城鄉最低生活保障、醫療救助等社會救助制度做出過重要貢獻。
【部分客座教授(按姓氏首字母排列)】
Wolfgang Bielefeld
印地安納大學公共與環境事務學院和慈善中心終身教授
Wolfgang Bielefeld教授在明尼蘇達大學獲得博士學位,還是市場營銷學碩士、社會學碩士和機械學學士。他曾在斯坦福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和德州大學達拉斯分校任教。他是《非營利與支愿服務季刊》的前任編輯(2005-2010),也是《志愿與非政府機構國際雜志》的編輯部成員,ARNOVA(非營利機構和志愿行動研究聯合會)年度會議的小組負責人。
John Fitzgerald費約翰 福特基金會北京辦事處首席代表
費約翰(John Fitzgerald)先生是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近代中國歷史學博士。2008 年加入福特基金會,之前他是澳大利亞墨爾本拉籌伯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太研究中心國際美德中心主任。他曾任澳大利亞外交外貿部所屬澳中理事會成員和澳大利亞中國研究協會會長。
William Waldman
美國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教授、執行理事
William Waldman教授2001年1月起在羅格斯大學社會工作學院擔任客座教授、講師、執行理事。他曾連續12年擔任美國華盛頓公共人力服務聯合會執行主任,長達11年擔任新澤西州兒童福利機構青少年與家庭服務部主任和新澤西州內閣成員。在政府如何管理非營利領域以及非營利組織治理方面具有極為豐富的經驗和深刻見地
白澄宇:商務部國際經濟技術交流中心扶貧處處長,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秘書長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經濟專業學士,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國際金融專業碩士。1996年起從事聯合國援助扶貧和小額信貸項目的管理工作,2000年后任扶貧處處長,2004年起擔任中國小額信貸聯盟(原名小額信貸發展促進網絡)秘書長,長期從事農村扶貧和小額信貸項目管理工作,擁有深厚的國際合作經驗和廣泛的國際合作渠道。
陳向陽:中國公共關系行業平臺———我愛公關網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
1991年參與創建中國國際公共關系協會,21年來致力于推動中國公關行業的職業化、專業化和規范化發展。2005年創建《國際公關》雜志兼任主編,2007年兼任新版中國公關網管委會主任,連續十年主持并撰寫《中國公關行業年度調查報告》,編著《公關顧問專業指南》。他目前兼任清華大學公共關系與戰略傳播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傅蕾:諾基亞大中國區可持續發展運營高級總監
倫敦城市大學管理與市場營銷碩士,1994年加入諾基亞中國投資有限公司,歷任中國區運營商業務發展總經理, 中國區銷售總監。她將國際企業管理與本土實踐相結合,在企業營銷管理,企業社會責任管理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
匡冀南:安利(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代表,安利公益基金會理事兼秘書長
2008年4月被任命為安利(中國)企業社會責任代表,全面負責公司企業社會責任的理論和美譽度的建設,期間安利(中國)四度榮獲中華慈善獎。2011年創建國內首家跨國企業背景的非公募基金會安利公益基金會,并兼任安利公益基金會理事及秘書長職務至今。
劉洲鴻:南都基金會秘書長
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福利專業博士,民政部基金會評估專家,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專業委員會委員,小天使行動基金理事。曾在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任助理總干事,
2006年加入南都基金會籌備組,南都基金會成立后先后擔任項目總監、秘書長助理。 2009 年 3 月起任南都基金會副秘書長。2012年1月被選任為南都基金會秘書長。
盧德之:華民慈善基金會理事長
湖南師范大學倫理學博士。他曾積極參與中國農村社會保障制度和城市社區服務的探索及實踐。上世紀90年代初擔任國有企業領導并參與國企改制工作,后投身民營經濟大潮,為民營企業發展、維護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以及社會公益事業開展了大量工作。他在經濟學、倫理學、管理學領域著述眾多,代表作《資本精神》一書提出的“資本精神”理念,適應了現階段中國社會轉型,知識界轉型和倫理道德轉型的客觀需要,為中國現代公益慈善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基礎。
田惠萍: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創始人、所長
中國第一家自閉癥服務機構——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創始人兼所長,我國最早的自閉癥教育專家之一。她曾在德國、美國考察和學習孤獨癥人的康復培訓,并在美國、加拿大參加NGO管理培訓。由于她在自閉癥教育和NGO管理方面的突出成就,1994年被美國《讀者文摘》(亞洲版)評為“今日英雄”,1995年獲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及中國青少年基金會頒發的“展望獎”,2000年入選美國國務院 “國際訪問者計劃”。
吳水麗:香港社會工作人員協會榮譽會長,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系兼任講師
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前任行政總裁,國際社會工作者聯盟副會長(亞太區會長),曾任中央政策組顧問,先后出任多個咨詢委員會委員,包括房屋委員會、醫管局、社會福利咨詢委員會、禁毒常務委員會、巿區重建局等。在香港推動多項創新性社會服務,包括雇員發展計劃、戒藥工作、社區家庭服務等,并致力推動內地社會工作發展,包括首倡社工專業督導制度,使督導制度成為內地社工發展重要的一環。
楊團: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
中國社會學會社會政策研究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國家民政部特邀咨詢專家,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專家組成員。她同時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蘇州大學客座教授,北京農禾之家咨詢中心理事長,中華慈善百人論壇秘書長,兼任中華慈善總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十余家非營利組織機構理事或顧問。
【報名咨詢】
聯系電話:010-62258232 62278113 13718601312 18610339408
聯 系 人:李先生 陳小姐
傳真號碼:010-58850935
電子郵件:71peixun@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