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碩今日的巨大成功,起始于1989年愚人節那天四位年輕人的“創業沖動”。而要追尋這“創業沖動”背后的故事,則可以用“亂世出英雄”這句俗語來恰如其分地形容。
二十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PC行業大環境生生不息的市場商機讓華碩、精英以及早一些成立的宏碁等公司都能各謀發展,而在同樣的行業背景下,同樣經營主板業的旭青、凌亞等臺灣企業卻早已破產的破產,衰退的衰退,一一退出歷史的舞臺。
早在PC剛剛推出之際,行業巨頭如IBM、康柏等企業是全部一手包辦,從主板、影碟機、一直到整合電腦組裝,什么都作。而臺灣廠商除宏碁、神運之外(宏碁在IBM推出第一部個人電腦的同一年內,自行開發出“小教授一號”,踏上自有品牌之路,所以采取的營運模式跟IBM等國際大廠比較類似,由自己來開發生產主板),大部分都是從事組裝代工業務,專門幫一些市場范圍限于特定地區的中小型國外電腦廠進行電腦組裝。一開始,大家都是跟著IBM的設計走,規格單純,主板在多數人眼里還是個沒有什么技術性的零件,以采買一般零組件的心態采購主板,然后再把所有零組件組合在一起成為電腦,交貨給國外代工客戶。
因此,有許許多多主板廠商圍繞在電腦系統商之外,彼此共存共榮。
大約1985年,英特爾推出32位元的386微處理器,而微軟具有歷史突破意義的視窗操作系統(Windows)也開始在零售業市場大量銷售,大大提高了電腦操作的方便性。兩項因素加起來一下子炒熱了PC市場,市場需求擴大后,國際企業委托加工的需求愈來愈迫切,于是越來越多的代工定單涌入臺灣。國際定單的涌入為臺灣電腦產業和主板產業帶來了大量生意機會,順理成章地,臺灣主板行業出現了不少商機。
正所謂“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1989年,童子賢、廖敏雄、徐世昌、謝偉琦四位年輕的工程師決心離開當時正處于高速發展時期的宏碁這棵“大樹”,到外面闖一番自己的事業。
于是在1989年4月1日,童子賢、謝偉琦、徐世昌、廖敏雄這四位才30歲左右的工程師一起站在了宏碁施振榮面前,決定要集體出去創業,創立一間名為華碩的公司。面對即將集體出走的優秀工程師,施振榮心里難免有些失落感,但他沒有開口挽留,只是以一個長者的身份,很中肯地告訴他們:“腦袋里的知識和技術是你們的,我留不住,你們就盡管帶走吧。但是你們要小心處理公司機密文件以及相關資料,以免日后產生一些不必要的知識產權上的糾紛。”
就這樣,四位熱血沸騰的年輕人離開宏碁,每人出資250萬臺幣,共籌措了1000萬臺幣在臺北長春路租下一個35平方米的公寓成立了華碩電腦公司。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四位年輕才俊離開宏碁外出創業時,他們此前在宏碁的頂頭上司、當時擔任宏碁個人計算機事業處總經理、與他們“亦師亦友”的施崇棠對他們給予了資金上的大力支持。
華碩成立之初,四個年輕人雖然很清楚地看到主板行業的發展前景,看到主板行業需要重視技術和品質,但對于華碩的業務項目的定位還有些猶豫不決。當時,他們甚至傾向于做專業設計公司,為現有的主板制造廠商進行開發設計,收取顧問費用,而不涉足產品生產制造及銷售業務,以互補型態與主板前輩們共存共榮。因此,在公司成立的前半年間,他們向外界推銷的還是華碩的技術設計理念,外界也都以“主機板事業設計公司”看待華碩電腦,媒體報道也采用這種稱呼,報道內容所強調的全部是華碩的新技術。
當時,個人電腦需求快速成長,臺灣從事電腦系統組裝的有大眾、神達、例政、山汶、艾鉅等公司,而主板業比較有名的廠商除了宏碁、神運等既做主板又做電腦系統的公司外,專業從事主板生產制造的有旭青、凌亞、精英三家。這三家專門經營主板業務的公司雖然只成立不到五年,卻光靠著主板業務就各有新臺幣30億元、19億元、15億元的年營業收入,這個收入現在看起來大概只能算中小型企業,但在那個時代也算是頗具規模的了。
因此,在專業設計公司的定位下,華碩鎖定了旭青、凌亞、精英這幾家營業規模較大的主板廠商,準備與他們洽談主板設計的生意。但此后發生的一件“小事”,卻徹底改變了幾位創始人的想法,也改變了華碩的命運,改變了臺灣整個主板行業市場的格局。
據華碩第一任總經理童子賢回憶,當時的主板市場,旭青、凌亞、精英三家專業主板廠商占據了大片江山。其中,旭青、凌亞營業收入分別在主板業排名冠亞軍,精英最年輕,但發展勢頭最快,只成立二、三年就以15億元營業收拿下第三名,與亞軍凌亞只有四、五億元的差距。
有一天,童子賢與徐世昌拜訪凌亞公司的一位高級主管,希望能從這個主板行業的亞軍廠商身上拿到一些技術設計的單子。進了凌亞公司之后,這位主管悠悠然地坐在沙發椅上,在工作時間卻只顧全神貫注擦著心愛的高爾夫球桿。童子賢和徐世昌兩人當時滿腦子都是主機專業常識和主板行業的發展趨勢,于是在一旁與凌亞公司的其他一些雇員談開了,言談中提及精英公司對市場生意的影響,這時,忙著擦球桿的那位高級主管對兩位年輕小伙子的談話終于有了反應,轉過頭來問:“精英是干什么的?” 童子賢和徐世昌兩個人頓時啞口無言。
對于成立兩年多、而且緊追在后的競爭對手渾然不知,這就是10年前凌亞公司活生生的寫照,也反映出那個時候許多早期傳統主板廠商不把主板當正規產業看待的心態——在他們的觀念里,個人電腦需求如此快速成長,凡是與電腦相關的產業,隨便做做也有錢掙。做主板就是電子加工業而已,反正能掙到錢,何須強調技術、品質與服務?
而在童子賢、廖敏雄、徐世昌、謝偉琦四位華碩創始人看來,個人電腦市場需求的迅速增長為主板產業帶來了大量商機的同時,也對主板產品的品質提出了苛刻的要求。只有高技術含量、高品質的產品才能夠為市場所認可,占據行業的主流地位,主導主板產業的發展。因此,本著“道不同,不相為謀”的想法,華碩于是放棄了為傳統主板廠商進行主板開發設計的計劃,對公司的業務項目進行重新定位,決定設計、生產、銷售全部自己來。
如果早年前的臺灣主板廠商有些專業概念,如果華碩甘于做個主板專業設計顧問公司,那么臺灣整個主板產業可能難以獲得如今的巨大發展,華碩自身很可能也難以獲得如今的巨大成就。所幸的是,華碩的創始人以其深遠的眼光,看到了亂世之中的商機,同時亦看到了商機背后的危機,果敢地踏入主板設計制造銷售一體的行業。而確定好了定位與發展方向之后,出身于商機與危機并存的行業亂世之中的華碩開始走上自己的創業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