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的管理上很強調人性化的管理。可專門解釋“人性”是什么的就很少。如果人性是什么都說不明白,那人性化的管理怎么做都是不完善的了。我這里談談我們傳統文化意義上的“人性”。以供管理界的精英們一起參悟吧!
在解釋“人性”之前,先說明幾點,一是,如果單單的說幾個概念,還是不好理解,所以還是拿到現實的實例中來說,二是,既然是“人性”,那么,人性在人的身上時刻都存在的,不會這里有人性,換個地方就沒人性了。所以,以下的例子是用身體養生的角度來說明人性的規律的,其它的地方人性怎么表現的,要自己會運用。就像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吃了一個蘋果又吃一個蘋果,那么共是吃了兩個蘋果。等你回家了,吃了一碗飯又吃一碗飯,就應該知道,也是吃了兩碗飯。如果你說是吃了三碗或四碗飯,那是不對的。
下面就來說人性吧~!按照管子《內業》的說法,人的基本成長規律,是:守善---正形----攝德---敬守勿失---萬物果得(就是成功了的意思),按照當今社會的狀況,這么說能理解的恐怕萬分之一的人都沒有。所以在解釋這些概念的時候,還是用實例講解。以下在養生,養身體這方面用這個規律來說明。
現在的人工作都很忙,很難有專門的鍛煉身體的機會,要么懶得去鍛煉。有沒有方法,讓鍛煉身體和工作同時進行呢。一邊工作一邊健身、養心、增長智慧,在日常的活動過程中來鍛煉身體,而且工作做的好,身體也鍛煉的完美。可以說;有。
為了說明這件事情,先引用一句諺語來過渡解釋一下。有句話說“飯吃八分飽,到老胃口好”,知道這句話的效果,自己在一日三餐中有意的去做到,也許這輩子真的胃口就好。那么能不能找到一句話,只要做到了,身體各部都會好,都協調健康呢!而且在日常活動中能去完成呢。能!這句話就是:
敬守忽失
下面就來介紹怎么做到這句話;
這句話,取自管子的《內業》,內業意思就是鍛煉心里的功夫。內業的價值,可以和后來的道德經,和釋家思想相并論。具體的信息可以查看敬守注內業詳解。
按照內業的觀點,人的結構是一層一層的,每一層次,都象一座堅固的城防,不能被任何物質精神的東西突破,突破了就要處理,不處理就要生病。怎樣來維護這坐城防,怎樣處理問題呢,就是敬守忽失。意思是講,遇到了問題,要恭敬的對待,不論什么問題都要恭敬,然后守住它,不要讓它跑掉了,再一步步的想辦法去消化它。隨著認識的事物越來越多,認識事物的能力越來越大,到一定的時候就把什么事情都能處理得當,這樣來達到心靜氣理的效果。
為什么“敬守忽失”這樣做到了,就可以健身、養心、增長智慧呢!不放心的話,可以看看下面的詳細解釋:
要做到敬守忽失,也要有方法的,比如說要處理問題,處理得要有個標準,這個標準就是道德,簡單的說就是善。內業里面說“守善勿舍”,就是說,要守住一口善氣不變。因為善的東西就是有生氣的東西,任何問題你處理的都有生氣,身體的素質就會好。通常講“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恐傷腎”。所以說,人的情緒還是守住一個善字最好。還有一個字“敬”,做到恭敬,人的神氣會穩定。就是情緒能自己控制得住。人往往都是想東想西的,一瞬間,不知道有多少個念頭在反反復復的,要是恭敬的對待,就精神專注,就能把遇到的問題抓住不跑掉,這樣才有可能再去慢慢解決它。
善和恭敬做到了,還只是心情和待度的事情,接下來,形式也重要,就是采用怎樣的形式來做事情,來處理事情。內業里面形態要求做到端“正”。就是說不要用騎牛的方式來騎馬,不要用養豬的方式來養鴨。不要掛羊頭賣狗肉。對于一個人來講,端正是不歪頭歪腦的,著裝都對稱等等,工作中的端正,是使用的工具、物品等放在合適的位置,對人對事都要認識清楚,要得體等等。環境事情不同,處理的形式不同,“正”就有不同的理解,要求什么樣的事情對照什么樣的形態;“形”端正了,還有個好處,內業里面說“正形攝德”“形不正德不來”,意思是說形態端正了,就有收貨。就是說騎馬的方式都有了,會有馬來供你騎的,養鴨的東西都備的妥當,自然有鴨養。如果你只會騎牛,有馬你也騎不了;如果你只有養豬的設備,有鴨也養不好。
所以,敬守忽失的做法,是抱住一顆善心不動不變,遇到問題事情都恭恭敬敬的,把形態端正好,再去把碰見的問題一個個的都解決掉{包括眼見、耳聞、鼻嗅、口嘗、身觸到的等等的任何一個感覺都看明白再放開它}。使得自己的身心不被干擾,不被污染。始終保持一個自己的原有心。
如果再簡單點說,就是要做到一天至少要把一個問題搞明白。
始終保持一個自己的原有心,這樣做到了,按照內業的意思就會“凡心之刑,自充自盈,自生自成”;就是講人在不被干擾的情況下,是會自然生長好的。
敬守忽失,還有個作用,按照內業上說,“道者所以充形也”,是說道可以充實人的形體。敬守忽失的過程,也是神氣運動的過程,就是內業上說的道。這么做下來,人的形體就會堅固。也就是心的堅固。心堅固了,就不會被侵擾。
為什么富不過三代?為什么自我滿足的時候就消亡?為什么運動身體好?為什么腦子動的多就聰明?就是,“道者所以充形也”,道動了,形體就堅固,越來越強健。道不動形體就得不到發展,就停止。
要是再從理論上來理解這句話,他和道家的“無為無不為”也符合,無為就是按照事情本身的規律做事情,敬守勿失,也要求把遇到的每件事情都理解清楚不相互混淆。該咋樣就咋樣;與佛家的思想也不違背,佛家思想要平等、不妄想、不執著。要明心見性。敬守勿失的做法要求心不被干擾污染,就沒有執著于哪一個的事情了,保持本有的自己的心,就是和見性的意思相當。
綜上所敘,要想身體好,就是心不被干擾不被污染。怎么來做到,就是一句話:
敬守忽失
如果擴充為幾句話,就是(心如鐵城,喜怒不侵。勿煩勿亂,宜安宜寧。守善勿舍,依德依道。正形攝德,能君萬物。)
要真正做到這一點,也是不容易的。首先,就難抓的住。要是自己想一下自己近幾分鐘想的事情,有幾個是仔細解決過的呢!再一點,人難經得起誘惑的,一受到誘惑就偏心了。就不是自己原有的心態了。所以要做到敬守忽失,也是慢慢來,做到多少是多少吧。
如果在工作中來做這一點,有個好處,事情不處理,事情還在那,所以不得不做。自然把一個個問題處理好,這是借工作來養成敬守忽失的習慣了。現在企業內部的管理制度,很多違背人的本性規律的,我們正在推行《內業與企業管理》的課程。但愿將來人人都能在一個敬守忽失的環境下來工作。這樣做對企業是有好處的,如果員工都恭恭敬敬的把所有事情都處理得當,那從工作上來說,不正是企業所需求的嗎。
如果人積久成習,就是說心里受到干擾太多太嚴重,怎么辦?內業上也有解決的辦法。這里就不詳細講敘了,。
這么解釋一番,對人性的規律理解就清楚的多吧。或者用這個方式來順導員工的工作態度也是合適的--就是工作要端正心態,恭敬的把事情都處理得當。
那么怎樣在企業管理中運用這個規律?想想看,想了之后。再看看我們敬守德育培訓班的另一篇文章“符合我國國情的企業管理制度”也是用事例說明的。講的還是這些規律,不過是管理上的事例而已。
如果掌握了真正的人性規律,豈止是工作和養生上有益,應該是處處受益,人生的各個方面都可以運用。就象上面提到的一加一處處都等于二一樣。所以我們力主推行《內業與企業管理》制度,希望能促進人們的生活質量更加完美!企業的制度會得到更好的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