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成建新
任何一家企業只要發生采購行為就一定存在如何有效控制采購價格的問題,采購價格與市場價格的差異如何?采購價格與競爭對手的價格比較是高還是低?采購價格是否合理?許多公司特別是其產品處于市場完全競爭形態的企業來說的確是一個難題,因此企業必須建立采購價格控制策略,其實價格核價控制的主要目的:一是使公司所采購的物料和產品價格達到甚至優于市場價格,使公司制造的產品在物料成本方面與競爭對手相比處于優勢地位,采購人員為此需持續降低采購成本;二是管理采購人員職業行為和職業道德,防范采購人員損公肥私或與供應商聯合損害公司利益。那么如何對采購價格進行核價呢?筆者結合多年采購管理的工作經驗,做如下總結:
1. 供應商選擇:在新物料開發階段必須嚴格進行供應商選擇及評估,俗話說“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選擇供應商更是如此,一個符合企業發展需要的供應商可以發展成企業戰略合作伙伴,對企業的發展百利而無一害,但是如果選擇錯了,不合適的供應商會讓企業處于產品質量風險,供應風險,新產品推出晚于市場競爭者風險,財務風險甚至企業生存風險等等,認真評估供應商的質量控制,企業生產規模,研發技術能力,價格成本分析,綜合管理水平,企業管理人員的素質等等就可以判斷供應商選擇的好壞了,在確定其為合格供應商前必須進行樣品確認,小批量或批量驗證,供應商實地多維度考察等程序,原則上一個物料必須不少于三家以上合格供應商,特殊情況如該物料是只有寡頭供應商的則由采購決策委員會集中確定。
2. 貨比三家:制訂采購人員比質比價表,必須三家以上供應商詢價比價,供應商的報價單必須有對方蓋章。要求采購人員必須是同等品質比價格,供應商具有可比性,明文規定采購人員不能“拉郎配”,雖然貨比三家并不能完全保證這此價格市場上最低的,但相比而言不至于偏離市場價格過大。
3. 三權分立:采購人員詢比價,核價人員核議價,采購決策委員會確定供應商及價格,企業建立獨立于采購團隊的專職核價人員,所有物料價格錄入系統的權限僅開放給核價人員,甚至連管理人員都不被授權,采購人員把比質比價單交給核價人員,由進行市場核價,可以找新供應商也可以與此三家供應商議價與采購人員的報價單做核實,使錄入到系統的價格真實有效,做到雙保險避免采購人員自己開發供應商,自己談價,自己錄入價格的道德風險。
4. 遵循系統最低價下單原則:對于舊物料即是系統已有價格的物料,在下單前根據批量的多少再與供方洽談,可以使用“系統最低價”的方法,拿此次價格與系統價格對比:如果不比歷史價格高就可以直接下單,如果高于系統最低價,在采購人員沒有合適理由之前,系統將鎖定不能執行采購作業。保證系統中的物料價格是最低的。
5. 物料價格分類管理:一是對于常用物料,由企業采購決策委員會組成談判小組,與合格供應商進行周期性談判,形成某個時段內固定價格,并將確定的價格錄入系統,采購人員按系統執行采購作業;二是對于市場供求波動大的物料(如石油,煤,硫酸,有色金屬等物料)則見單談判,采購人員根據談判結果執行采購。
6. 系統數據分析:開展系統數據分析,將采購價格,采購金額用數據和趨勢圖表的形式自動展現出來,對于隨行就市的還可以把市場價格波動圖表與采購圖表對照分析以評估價格的合理性,要求采購組織每個月召開采購價格分析會,分析價格及訂單分配的情況,并對異常及時發現和處理。
7. 工作指標及獎罰機制:鑒于一切工作都是圍繞人來開展的,因此設立采購成本下降率的工作指標結合獎罰機制,對采購價格控制,規避采購人員道德風險將更有效。
當然企業要做好價格控制除了上述方法外還需要不斷在實踐中運用和探索,找到真正適合本企業的采購價格控制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