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心理學專家、培訓師 胡鵬飛老師
前段時間,有同學在微信上分享了一則這樣的段子,說一個人在對待付出與回報兩者之間的關系:如果你是付出一點就想馬上有回報的適合做鐘點工;如果能耐心按月得回報,適合做工薪族;耐心按年領取回報的是職業經理人;能耐心等待3-5年的是投資家,可以耐心等待10-20年的是企業家;能等待50-100年的是教育家;能等候300年的回報就是偉人;能耐心等待3000年才見到效果的就是圣人。粗看,感覺挺搞笑的,但仔細想想還是蠻有道理,看似調侃的話語,卻道出一個人要有所成就需要具備的一種心理素質——能夠延遲滿足。說得直白一點,就是自我控制力。
最有名也是影響力最深遠的實驗來自于斯坦福大學米歇爾教授在60年代所做的“延遲滿足”。這個實驗是在斯坦福大學校園里的一間幼兒園開始的。研究人員找來數十名四歲左右的兒童,讓他們每個人單獨呆在一個只有一張桌子和一把椅子的小房間里,桌子上的托盤里有這些兒童愛吃的東西——棉花糖。研究人員告訴他們如果你們15分鐘后等研究人員回來時可以吃兩顆棉花糖,如果不能等,也可以在任何時候搖鈴,然后吃掉眼前的這一顆糖。
對四歲左右的孩子們來說,實驗的過程就是一種煎熬。有的孩子為了不去看那誘惑人的棉花糖而捂住眼睛或是背轉身體,還有一些孩子開始做一些小動作——踢桌子,拉自己的辮子,有的甚至用手去打棉花糖。有一個男孩雖然盯著棉花糖,但把鈴鐺推得遠遠的,這樣他就夠不到了。另一個男孩作出妥協,他舔了舔零食,他沒有真的吃掉。但大多數的孩子堅持不到三分鐘就放棄了,一些孩子甚至沒有按鈴就直接把糖吃掉了。
1981年開始,米歇爾逐一聯系現今已是高中生的653名參加者,給他們的父母、老師發去調查問卷,針對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處理問題的能力以及與同學的關系等方面提問。米歇爾在分析問卷的結果時發現,當年馬上按鈴的孩子無論在家里還是在學校,都更容易出現行為上的問題,成績分數也較低。他們通常難以面對壓力、注意力不集中而且很難維持與他人的友誼。而那些可以等上15分鐘再吃糖的孩子在學習成績上比那些馬上吃糖孩子平均高出210分。這些孩子在測試前額皮質功能的神經心理學實驗中表現得也更好。
回到之前的段子,以及回想生活中我們自己的種種行為,是什么決定了我們現在的成就,是商智,是機遇,是親爹還是干爹?這些都是,或許又不全是,更取決于我們自己對現在與未來的抉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