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心理學專家、培訓師胡鵬飛老師
“管理是指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使活動完成更有效的過程。”——斯蒂芬·P·羅賓斯
從羅賓斯對管理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到主要有三點,1、管理是一個活動;2、這活動必須有效;3、同別人一起或通過別人來實現(xiàn)。不管管理者的個人績效如何突出,如果他不能讓下屬使用到他們自己的優(yōu)點并發(fā)揮工作績效,就不能稱是一個管理者。下屬優(yōu)點與績效的發(fā)揮,取決于管理者合適的工作安排以及工作中的培育,因此,我們說管理者的主要職責就是輔導員工成長。
孔子說:“以不教民戰(zhàn),是謂棄之”。一個管理者對下級沒有盡心盡力地輔導,而又指望他們做出優(yōu)秀的業(yè)績,同樣意味著對下屬的不負責任。員工來到企業(yè),素質不高不是你的問題,但如果在你的領導下,他的素質沒有得到提升就一定是管理者的問題。就好比你生了一孩子,智商不是那么高,這事還真怨不上;但如果長大之后成了“天一”式的孩子,就一定有父母的責任了。
豪無疑問,優(yōu)秀的企業(yè)在員工輔導上投入的資源是最多的,比如深圳的華為,有上崗培訓、崗中培訓和下崗培訓,所有員工都要經(jīng)過培訓,培訓合格后才可以上崗。而對于領導干部,不僅自己需要學習,更重要的是要輔導員工,每個管理干部每年必須培養(yǎng)兩個接班人,必須自己備課,授課,這就保證了企業(yè)的員工與企業(yè)管理者一起成長。
在更多的企業(yè)中,是領導普遍抱怨員工的素質不高,卻從來不給予半點時間進行輔導。主要原因有以下四點:1、客觀原因:管理者本身確實很忙,沒有時間來教導下屬,2、認知原因:認為只要自己能力強,績效好就是一個優(yōu)秀的管理者,員工績效不行是他們自己的問題,不能認知到員工的素質其實就是管理者的素質。3、心態(tài)原因:教會徒弟,餓死師傅。4、技能原因:有心無力,有的管理者想輔導下屬,自己本身也挺有能力,但卻不知道從哪里開始。針對普遍存在的以上問題,1與4可以通過外請培訓講師進行方法傳授,學會合理安排自己工作,掌握OJT輔導技巧等來解決;但2與3的問題卻只能通過制度來解決,建立導師制,管理者的績效、升遷跟員工輔導直接掛鉤,如華為,海底撈等企業(yè)。
輔導員工能給管理者帶來什么好處呢?首先,獲益最大的是管理者本人,因為管理能力真正得到了提升,并且還能你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其次,充分調動下級的工作積極性,任何一個員工來到企業(yè),無非就是三種需求,1、我在這里掙錢;2、我在這里升職;3、我在這里學到知識。如果這三者都沒有,工作哪來的積極性。最后,得到上級的認可。“一將無能,累死三軍”,一個管理者不會輔導,不僅累死自己,更會累死上下級。
管理者教下屬,又主要教哪些內容呢?員工的發(fā)展其實就是知識+技能+態(tài)度。輔導也同樣針對三者展開,但這三者有先后之別,我認為管理者首先輔導的應該是員工的技能,也就是讓他滿足崗位的基本要求,其次才是相關專業(yè)的知識,往寬度與深度二個方向發(fā)展,最后才應是態(tài)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