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營銷傳播網 作者:崔自三)
在石家莊的一次營銷高峰論壇上,筆者曾經遇到一位老牌糖酒經銷商,他跑到講臺旁邊,告訴筆者,“崔老師您講的很對,我就是您剛才所講的機會型經銷商,在上世紀90年代,我經銷白酒,4年多的時間,掙了300多萬,那時感覺掙錢象拾錢,可我現在感覺生意好難做,與十幾年前相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這位經銷商的話,也許很多食品行業的同行都有所感悟,筆者把經銷商的成長、成功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機會型,象這位經銷商老板,一種是能力型,象金六福酒業(現在的華澤集團)的老板,被稱為中國第一賣酒商的吳向東。但很多機會型經銷商,卻把投機當能力,這才是最可怕的,機會對于經銷商,尤其是創業型或者剛起步的經銷商來說,至關重要,但經過了生存期,再向發展期過度的時候,除了把握必要的機會外,必須由機會型向能力型轉變,否則,企業必然面臨發展的瓶頸或者“天花板”。
經銷商要善于把握機會
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有個村莊發大水,大家都紛紛逃命,只有一個基督教徒,不慌不忙地待在屋頂上不肯走,水一直在漲,一只小船漂過來,上面的人給他投來一個救生圈,告訴他說,趕快逃命,可他卻說:“你走吧,不用管我,我仁慈的上帝會來救我的!”于是,小船漂走了。水還在漲,快漲到他的胸口時,一艘汽艇開過來,大家紛紛高呼,讓他趕快上船,不然會被淹死的,可他依然說:“你們走吧,別管我,我仁慈而又仁慈的上帝會來救我的。”汽艇也開走了。不一會,水快要漲過他的頭部時,一架直升機飛過來,飛機上的人放下懸梯向他喊道:“快上來,不然你會被淹死的。”可他還是那句話“你們走吧,我不會被淹死的,我仁慈而又仁慈的上帝一定會來救我的!”直升機也飛走了。大水繼續高漲,這位可憐的基督教徒被淹死了。這一回他真的見到了上帝!一見上帝,他就破口大罵,“上帝啊,上帝,我對你那么虔誠,你為何見死不救呢”,上帝說:你說錯了,我曾三次去救你,第一次派了一只小船,你置之不理,第二次,我派了一艘汽艇去救你,你照樣不領情,第三次,我又提高規格,派了一架直升飛機去救你,你還是依舊不賞臉,如此執迷不悟,為什么說我見死不救呢?”,基督教徒啞口無言了。
弱者錯失機遇,強者抓住機遇,智者創造機遇。機會對于經銷商來說,意味著什么?當然,意味著風險,意味著挑戰,意味著付出,但同時也更意味著豐厚的利潤、意味著財富,意味著發展。孫中山曾說,人有三種,先知先覺,后知后覺,不知不覺,我們可以先知先覺,或者后知后覺,最最可怕的是不知不覺。筆者認為,經銷商可以先成為一個機會主義者,讓自己能夠把握市場的先機,能夠為別人所不為,做別人所不做,從而獲得更大的發展平臺和機會。李嘉誠在談富翁時曾說:“每一批富翁都是這樣造成的:當別人不明白他在做什么的時候,他明白他在做什么;當別人不理解他在做什么的時候,他理解他在做什么;當別人明白了,他富有了;當別人理解了,他成功了。”
筆者認為,任何事物,當只有極少數人認識的時候,它便是機遇;當大多數人都認識的時候,它就變成了行業,而要想掙到大錢,就必須要把握住市場先機,只有先人一步,才能步步領先,從而獲得更大的利潤和發展空間。
吳向東在運作金六福品牌之前,僅僅是代理一個地產酒的經銷商,但其卻敢于創新,嗅到了未來中高檔白酒的發展趨勢,通過與五糧液進行洽談,利用其尚有產能空余的機會,合作開發了金六福這個品牌,并對白酒進行星級劃分,不同的星級,瞄準不同的顧客群,從而贏得了顧客,做大、做強了市場,也是經銷商勇于把握市場機會的典范。
因此,對于快速消費品行業的經銷商來說,我們可以選擇代表未來發展方向和趨勢的產品,比如,要敢于選擇代表未來主流消費、附加值較高的中高檔產品,要選擇顧客看好的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健康產品、功能食品等等,識時務者為俊杰,緊跟市場的潮流,會讓經銷商獲得更多的發展機會。
當然,并不是所有的機會,都適合經銷商自身的,作為經銷商還要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哪些機會是自己能夠把握的,能夠利用的,能夠作為事業大發展的。盡信機會,不如少些機會,過于重復性地一味尋找機會,尤其是投機性機會,或者是自己不具實力把握的機會,會讓自己誤入歧途,甚至傷痕累累。湖南有一個代理啤酒的經銷商,看到別人經營生態園賺了大錢,于是自己投入巨資,孰料,隔行如隔山,經銷啤酒和經營生態園是兩碼事,結果,不僅生態園沒有掙到錢而且還連累了自己的啤酒經銷,自己受到了很大的傷害。由此可見,合適的機會把握可以考量一個人的眼光,也往往決定了事情的成敗。
經銷商不能一味依賴或者等待機會
小時候,我們都學過守株待兔的故事:一個人去田地里耕作時,碰到一只兔子一頭撞到了大樹上,一命嗚呼,撿到了兔子的莊稼人大喜過望,感覺“天上竟然掉餡餅”,哈哈,太棒了,何不天天在此等待呢?可再也沒有一只兔子如此犯傻了。
其實,典故中可笑的主人公就是一個典型的機會主義者,它把偶然的機會,當成了必然,并將此作為賴以長久謀生的手段,本來兔子撞到樹上這件事情,并不常見,可他認為這種幸運卻可以還會發生,甚至天天會發生,他于是等啊等,終于等到了結果,但那是什么呢?卻是莊稼的荒蕪。
這個典故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對于機會,我們要辯證地看待,機會是稍縱即逝的,今天的機會,也許明天就是陷阱,經銷商要主動找機會,而不是坐等機會,同時,也要學會辨識機會。筆者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新聞:深圳剛剛開始開展股票業務時,很多人排隊購買,為了防止被加塞,很多排在后面的人都抱住前面人的腰,這些人可謂先知先覺者,這批最早的深圳淘金者都掙到了或多或少的財富,可是現在再買股票呢?很多買股票的人,都成了別人的棋子,更有很多股民被套牢,甚至血本無歸。另外一個事例,大家都聽過蒙牛牛根生的故事,1999年,蒙牛幾乎白手起家創業,經過8年的時間,打造了中國液態奶第一品牌,成就了中國商業史上的神話,可我們假想一下,如果還是牛根生這班人馬,再經過八年,不,十年,能否打造第二個蒙牛,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說不會的,為什么呢?行業高速發展的機會已經過去了。
因此,作為經銷商,我們不能躺在昨天的機會功勞簿上睡大覺,或者異想天開,繼續想著機會一來,就發大財的美夢,更不能抱著僥幸的心理,或者一味地等待機會,那只能讓我們錯失發展良機,而日漸走向沒落或者消亡。
經銷商必須要從機會型轉向實力型
搶占市場機會,是經銷商實現跳躍式發展的可以不斷利用的平臺,但經銷商要想在市場上一路領先,光靠機會是不夠的,機會之外,經銷商必須實現向實力型經銷商轉型或者過渡,只有實現了“鳳凰涅槃”,經銷商打造“百年企業”才能成為現實。
如何從機會型向實力型轉變呢?
打造規范化的公司平臺。公司化的平臺,意味著規范化的操作與運營,意味著依法經營,那種還想依靠原來打“擦邊球”,依靠偷漏稅、依靠賣假冒偽劣、依靠違反企業政策低價、或“侵略”別人地盤、跨區域銷售等,會逐漸失去市場。機會與投機有著本質的區別,機會對大家來說,是均等的,是一種公平行為,而投機市一種鉆營,其出發點往往不端正。機會可以讓自己“鯉魚跳龍門”,投機,只能讓自己跌跟頭。三鹿三聚氰胺事件,不僅讓企業轟然倒塌,行業蒙羞,同時也讓一些經銷商備受傷害和損失,而由此催生的從2009年6月1日起實施的《食品安全法》的出臺,不僅約束了企業的一些“違規行為”,同樣也明確了渠道商所應承擔的經濟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因此,我們必須打造一個合法經營的經銷商企業平臺。
增強自己的軟實力。企業的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硬實力是指能夠看得到的,企業運營的硬件設施,比如各種固定資產、助銷物料、配送車輛、資金等等,硬實力是可以仿造的,也是可以買來的,這些很容易形成同質化,經銷商必須要打造自己的軟實力,包括三個方面:一是品牌,經銷商手中要握有兩張牌,一是企業品牌,二是自己的品牌,二者同等重要,它可以防止自己“為別人做嫁衣”。二是文化,企業要建立適合自身的內部文化,通過文化與制度的有效結合,讓員工的工作形成潛意識里的行為,最終形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讓競爭對手難以模仿。三是服務。服務創造價值,經銷商必須通過自己規范化的服務,創造新的贏利空間,通過增值服務,增強下游客戶的忠誠度與凝聚力。
持續改善和發展。經銷商要堅持持續改善,可持續發展,再大的企業都是從小做起來的,經銷商必須根據自己的發展階段,適時對公司予以改革,變則通,通則久,同時,經銷商還必須要具有危機意識,相信從商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根本沒有一直維持現狀的可能,長江后浪推前浪,不持續完善自己,就很難適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競爭法則和規律,就很難讓自己跳躍式發展。
總之,經銷商在“天時、地利、人和”皆具的條件下,要果斷地抓住一些發展商機,同時,要不斷地實施變革,經常把自己作為“假想敵人”,不斷地打倒自己,只有實現了鳳凰涅槃式的蛻變,經銷商才能跨越自己,從而迎來一個又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