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權營銷執行力:能顯著提升銷量的幾個被忽視的細節(1) 文/李政權
一說到提升銷量,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廣告、消費者促銷、渠道促銷、向渠道商壓貨、出錢買陳列位……
說到這里,不僅想起前段時間和某家企業相關人士的一段對話。甲問我:我們最近的銷量遇到了瓶頸,不知道有無好的辦法可以提升?乙又講:每次開銷售例會說到銷量,從銷售人員到銷售經理都講“我們是新產品,沒有品牌知名度,廣告促銷又少,連陳列經費也沒有”,仿佛所有的問題都是公司責任——在現實中,這句話不過是無責任、無能力銷售人員的自我推卸、麻痹上層的低劣借口而已。
事實上,除了上面提到過的一些銷量提升辦法之外,還有許多銷量提升之道。如果細話的話,李政權即使講出上百種辦法也不困難。而我們下面即將展開探討的,則是容易被大家忽視但又非常有效的一些銷量提升細節。
解決斷貨問題提升銷量
營銷這事,只有在市場上才更易發現問題和更能洞悉真相。是故,多年來一直都有定期及不定期跑市場逛終端的習慣——無論是對自己的產品,還是我們提供咨詢顧問服務的客戶的產品。事實上,每一次巡視市場,都會或多或少的有所發現。比如在一些售點發現斷貨就比較常見。
前段時間李政權巡視市場,發現的問題就和斷貨有關。
一是我們一家做乳品的客戶在某大賣場出現了斷貨——準確的說法是1L家庭裝的產品出現了斷貨,該產品陳列位置空了。當場找到負責該品類區的營業員,她講“大概空了三天了吧,也不知道你們的促銷和業務有沒有申請下單?”1L家庭裝產品在該賣場一個月的銷量有近4萬元,按日均攤下來,這斷貨就損失了1/10的月銷量,如果每月這么一次,一年下來就是近5萬元——這家大賣場的條碼費、促銷費、店慶費以及那兩萬多的品牌服務費,也差不多夠了。可要是一個月來這么兩三次,十分之二、三的更多銷量及利潤豈不就白白蒸發了?!
二是在某連鎖藥店的多家店面,我們一家做功能性食品的客戶也出現了斷貨——通過店面營業員了解,斷貨的那個暢銷單品已普遍斷貨五天左右。再一了解,原來該連鎖藥店對店面的管理方式是:每個月哪個品種、哪個品牌、哪個單品要多少貨,由各店鋪提計劃申請,要貨少了月任務完不成店面要負責,某品種某品牌某單品要多了賣不完也要問責店面。所以,各店面處于謹慎考慮,計劃一般都提得比較保守。難道這斷貨問題就無解了嗎?事后李政權向銷售主管提了三個建議:其一,對某些銷量好斷貨問題多發的店面給促銷承諾,促使店面提高申請量;其二,與藥店總部的相關部門協調,還有庫存就增加配送,沒有庫存了就提請下單;其三,企業借貨給斷貨店面,下月店面多申請一些,將借的貨品還給企業。事實證明,這幾點建議是可行的,很好的解決了該企業的斷貨問題。
要是解決不了,該企業又將損失多少銷量呢?該連鎖藥店每周向店面配送兩次,分別是周二和周五,即使以正常情況來看,周一斷貨了,周二開始配送,配送達到率50%,那另外斷貨的50%的店面就要拖到周五,中間就出現了三天多的斷貨。如果周五再配送不完呢?一些地方的斷貨豈不是要等到一個禮拜后才能解決。結合這些情況七七八八的一估算,兩成左右的銷量很可能就因此而流失。
事實上,根據李政權的經驗值,解決斷貨通常就會讓一個企業損失20%的銷量。假如你去年完成了8000萬元的銷售額,那么你可以因此告戒自己:本來我是可以完成9600萬元的,因為有8000萬元的20%,也就是1600萬元被斷貨給“斷”掉了。
通過上述,我們也可以看出,斷貨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要怎樣才能解決斷貨呢?李政權認為:
一、做好銷售預測,尤其要把銷售暢旺的節假日等關鍵銷售時段的銷售預測,當一門功課來做,讓渠道商的庫存維持在更科學的水平。
二、對各種類型的終端要進行更細致的分類定級,在傳統的A、B、C、D類店中,再根據其銷量及毛利貢獻分類別找出其中的重點終端,對重點終端進行重點跟蹤重點服務,讓銷量和利潤貢獻大的終端少斷貨,就是少損失銷量和有效的提升銷量。
三、終端維護和配套考核政策要建立健全,確保銷售人員能第一時間發現斷貨,如此才能及時解決斷貨問題。
四、搞清楚各類型大賣場及連鎖店的配送流程,制定出預防斷貨和出現斷貨后的針對性解決措施(李政權《預見》)。
五、在產量受限或物流配送受客觀條件阻攔(比如冰雪、洪澇等災害造成交通問題)的時候,要及時從企業或鄰近區域調配貨品,確保暢銷區域、大客戶、各類型重點客戶不出現斷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