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企業員工標準,頭腦清醒,和企業融洽相處,在工作中產生智慧,.這樣近乎完美的員工,哪里有,是不是神話故事里面才會有的呢!運用我們傳統的文化理念就可以做到!
首先介紹傳統的文化理念,我再舉例說明傳統文化在當代企業管理中的威力.
我們中國人一般對人的觀念有恭敬、和、善等等。介紹為什么要這么去做的,或者說介紹這么做對自己修身的益處在哪里的,有管子《內業》。具體信息可以查看敬守注管子《內業》詳解。內業的基本規律,正形-----恭敬-----攝取德----守善,知道當止則止,要返歸自己。人生存的環境是要和、要寧靜。等等。這是做人修身的規律。要是和后來的道教和佛教相比較來說。這個也是成仙成佛的規律。至少是不違背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的,真實是這樣的嗎?我們不要對此有任何懷疑。這些都被很多學者或實際運用過的人證實,爭論起來一千年也說不完.
我們這里談的是企業管理, 我們從實例中來看看這么做有什么效果;蛘哒f把中國傳統的做人方式和現代的工業做事方式結合起來會是怎樣的狀況。
第一、正形。
企業的新員工進來,首先第一步,要介紹廠規,職責等,是說要怎么做合理,也就是規范人。而中國傳統的“正形”,是從心里到形式上都要做到端正。拿企業內部來說, 要外貌端正, 工作待度端正, 工作環境要端正,使用的物品等等都要端正,就這一點,比入場前簡單的培訓不知道要高明多少哦。另外,和5s里面的整理、整頓、清掃、清潔、修身相比較,用正形的說法來指出工作中的問題,沒有指責的意思,員工容易接受,工作中的關系也融洽。我看老板考察工作的時候,只要用‘正形’的觀念來說服員工就可以了。
第二、恭敬
內業里面講恭敬,意思是,做到敬,人的神氣就安定,就可以守住精氣。否則心神不安。不僅是對人的恭敬,對事也是恭敬的!」Ь磩e人,別人受其影響,也會心神安定,所以要相互恭敬! ≡谄髽I內部,企業的上下同事間做到恭敬,那溝通起來效果會是非常融洽的,處理問題效果會快的多。做到對事恭敬,工作上的功效也高的多。而當今中國內部企業的人事關系,談不上恭敬。奇奇怪怪的人事關系都存在。更沒有發展到對事情恭敬這個層次上。
第三、攝德
內業里面講“正形攝德”“形不正德不來”,意思是說只要形態端正了,就會有收獲。否則做什么都做不好。就像上面說到的,要是工作待度端正, 工作環境端正,使用的物品等等都做到從認識上到形式上的端正,怎么會沒有收獲呢! ‘斀竦墓芾砣藛T不知道苦口婆心的做了多少工作,還沒有這個“正形”的說法好, 沒有這個效果明了。
做到從認識上到形式上的端正,對人和對事情的恭敬,加上公司內部創新制度的引導,如果和全員品管制度相互結合,員工就會有發揮自己智慧的空間,這種工作場面是何等的壯觀!
第四、守善
內業里面講的守善,是講人應該有個什么樣的德性問題,不要走錯道了。就是樹立個做人的標準。標準就是“善”。 拿到企業內部來講,企業的行動標準自然是上級的榮譽-產品質量-企業的信譽-客戶的利益-用戶的利益等等!〉菦]有把企業工作中的善,和人本身的守善結合起來。學習了內業的知識,就知道,善是人本身的需求,是個性的需求。做到讓員工自身具備善的本性。這點來說,當今的企業管理,想都沒有想到這一點。更談不上做到了。
另外,我這再舉一個管理上常用到的例子說明。用pdca流程,來說明,采用傳統中國文化的特效。
pdca,在實際管理中,一般都在接受這個觀念,但實際運作上,口頭上多,實際中大多省略。沒有按照其具體流程一步步做下來。好,又堅持不下去,為什么會這樣呢?如果拿《內業》的理論來分析這個狀況的話,就是“過知失生”,就是說,求的太多會喪失生氣。老是這么循環,抓的過緊,就沒有生氣了,生氣都沒了,自然堅持不下去。這是內業的觀點。如果按照內業的理論,怎么來做pdca呢?
內業里面有兩個重要的概念,是“止"和"反",說認識問題的時候,當止就止,認識不清楚的時候,要停一段,停一段之后再接著去探求。如果不停下來,緊追不舍的去認識,就會“過知失生”;如果搞pdca,就是幾個pdca之后,一個問題還沒有解決,就要停一段時間,再接著pdca.
還有個"反"的概念,內業里面的反,是說,認識一個問題后,做的總結,要返回到認識問題的本身或人,這樣做的意思是講,神氣動了,要返回原處,,如果不反,神氣就跑另外的地方去了。結果就形神不統一。如果'反'了呢,精氣不僅不散失反而增強。就paca里面來說,就是返回倒plan,再返回到執行者身上,就是執行plan的人或組織。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比如特殊情況下要做100個產品,甲主管來負責這個事情,先規劃什么時間,調配材料人員,了解產品要求,再選擇機臺地點等,就是plan的過程,接下來去do,結果check發現做了55.4個,最后action看看怎么做的當與不當,為什么做不了100個,為以后工作做引證。,這是一個簡單的pdca流程。
如果按照內業的理論,就是pdca之后返回到plan,再返回到執行者甲主管,英文表示,反用back,人用man,就是pdcab(bp--bm)。就是說做出check之后,在回到plan上,看看今天的這個計劃,是這么結果,再返回到甲主管身上,看看,甲主管是這么做事情的,效果是這樣。還可以接著反到這個特殊事件上,看看對特殊事件的處理印象。這樣做下來,不僅工作方法還是執行者的能力都能有更好的提高。這也是人的規律,按照這樣規律做,會神氣逐漸增強,上至君子,下至庶人,無一另外。
另外,再說說人的心里適應環境,就人的本性來說,內業上要求寧靜,歡暢。而我們現在的管理上,有很多刺激的方式,搞的人很激動。從人性上來說是不當的,運用不好,反作用要大于預期的效果。寧靜,不僅是工作環節中的靜,也要生活環境的靜,有的企業做的很好,在公司內設立浴室,讓員工家人都可以去享用,安排員工子女就地上學等。
內業講的是人自身的規律,對于一個企業來說,所有的培訓課程,都要符合人的規律,不符合,就要受到自然而然的阻止,從現象上來看,就是難以執行和持久,《內業與企業管理》課程,就是一個全面體檢的項目,把所有的公司制度和培訓課程都考察清楚,使之符合人的自身規律,以使之發揮最佳的效果!
對于企業管理人員本身來說,為什么要引用內業的精神呢!綜上所述,內業的過程是精、氣、神、智慧不斷增強的過程,人的身體體質也會不斷完善!如果按照傳統的說法,就是合乎“道”。做到‘形正’‘恭敬’,精神就穩固,不被外物干擾,不會神不守舍。現實工作中,人往往是按照外部的指使來做事情,被外界的事物牽著走,把自己不知道放在哪個位置上了,自己的追求和現實不能統一,就是典型的魂不守舍。按照內業的觀點是形和神不統一,如果你知道‘正形’的觀點,把每一步都放端正了,就會“正形攝德”,再做到“止"和"反",做到這樣不僅神氣不散,精神就還會不斷增強,形體也不斷穩固,不會搞的象丟了魂似的,加上不斷學習改進,人的氣魄也提高,對自己人生問題也會逐漸的認識明白,對自己以后的發展起到決定性作用,待人處事的能力就上來了。所謂的“謀事在人,成事在天”,這也是謀事在人的最高境界了。
綜上所述,運用我們傳統的文化理念,結合當今的國外管理經驗,具備頭腦清醒,上下級恭敬的融洽相處,在工作中產生智慧并運用智慧的企業團體是能具備的。
把傳統文化和當今的企業文化相結合,也是時代的需要,中國要轉變成工業化的國家,必須要有文化的基礎為之開路。要把傳統的觀念和當今工業化生產的人事關系相結合,形成新的工業文明,只有這樣,人們思想上的矛盾才可以消除,人們才能很好的適應新時代下發展環境,才能很好的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也只有這樣才能徹底的完成農業國家向著工業化國家的轉變。
中國傳統的文化思想有儒釋道三家比較完備,接受的人多。釋家的思想是講出世的,是說人不是生命的終點,成佛才是人生的目標,這樣直接用在管理上不合適,當然我沒有否定釋家的意思;道家的思想,象道德經里面說的,一生二,二生三;有生無,無生有,有無相生,等等的這些言辭在當今的管理上難懂,不好運用,當然我沒有否定道家的意思;儒家的思想,運用在管理上,有強加的意味,好,沒有說為什么好。對員工來說,可以接受也可不接受。而《內業》既說原因也說結果,和儒釋道的思想都切合不違背。運用起來,就象拿一把老虎鉗和拿一把扳手一樣的實在,更為重要的一點,內業所說明的人的規律,和當今企業內部的管理上的規律,是一致的。所以,用內業做為傳統文化在管理上的主導思想,非常合適。
適合國情的工業管理環境,一是本土文化與現代的生產方式融合,二是用自己的文化管理現代的生產模式。而內業實現了這兩點的完美統一,希望有志氣的同行共同來完成這一偉大事業!
此課程可以和相關機構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