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東
群體性突發事件的頻發,讓地方政府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維穩壓力。可以說維穩成了地方政府最為重要的工作之一,但令政府失望的是維穩陷入了越維越不穩的怪圈。政府投入了相當多的精力、物力、財力,但換來的不是穩定而是公眾對維穩的質疑與否定。如何破解維穩的怪圈成了政府執政者的難題之一。在我看來,維穩之所以陷入這樣的困境,在于我們的維穩思路錯了。維穩不是事后維穩而是事前維穩、不是剛性維穩而是柔性維穩、不是動用警力維穩而是服務維穩、不是強制性維穩而是積極傾聽維穩、不是運動式維穩而是制度性維穩。維穩的思路不變,再高明的維穩手段都不能從根本上去解決問題,政府只會在維穩的怪圈中越陷越深,從而失去更多的公信力以及政權的合法性。
如果用一個字來形容群體性突發事件發生過程的話,“氣”是個再合適不過的字。一個社會產生“氣”是常態,就像一個人,沒有“氣”幾乎是不可能的,生氣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客觀地講,“氣”是好事,能夠讓我們發現自身工作的不足,以便及時調整工作的方法與方式。從某種意義上來講,沒有“氣”社會就不會進步。因此面對“氣”的不同態度與行為,決定了不同的結果。一個合格的社會管理者,當他發現社會中有“氣”的時候,就會積極地去了解“氣”產生的原因,并采取多種措施讓這個原因消除以及建立一個疏解“氣”的通道。如果這個原因不消除,即使“氣”得到了排解,但還會不斷產生,治標不治本;如果這個“氣”不能得到及時排解,能量就不能釋放,被壓抑的個體或者群體便成了高壓鍋,持續的時間越久,爆炸就越猛烈,社會破壞力就越強。
這就像煮粥,當蒸汽往上走的時候,如果不掀開鍋蓋或者不調小火力的話,鍋蓋就會被蒸汽掀翻。掀開鍋蓋或者調小火力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掀開鍋蓋是直面問題,拿勺子去攪幾下是深入群眾。正如毛主席說的那樣: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調小火力是降壓的方法,直接關掉火也是一種選擇,而且這種選擇也最為徹底。絕不能選擇的是調高火力繼續加壓,加壓只能讓問題更為嚴重。目前的維穩困境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不斷的加壓,這種加壓讓原本就很高的怨氣繼續升級,變得越發不可控制。攔截上訪人員、銷號、跟班、壟斷律師、辦學習班等,這些地方政府常用的維穩的方法都沒有把問題解決掉,只是延后了,矛盾依然存在,而這些矛盾會在之后某一個特定的場合或者特定的時刻以更猛烈的方式爆發出來。
改革開放30多年,社會經濟獲得了快速發展,社會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利益平衡性被打破并逐漸拉大。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獲得利益的群體,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利益受損群體。而現在頻發的突發事件更多的是以這種利益沖突的形式爆發出來。當利益產生沖突時,利益受損群體就會想方設法地通過各種渠道為自身的利益討要說法或者討要公平。作為社會的管理者,政府除了建立一套公平競爭的市場規則及秩序之外,還需要建立順暢的利益表達訴求機制。政府應當是裁判員而不是參與者。政府一旦是參與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就會與資本站在一起,公平性就再難保證。除了要在機制上做出調整以外,政府在面對矛盾時,要直面問題,要積極傾聽廣大群眾的想法,隨時掌握社情民意,深入開展矛盾排查,能盡快解決的就盡快解決,不要拖、捂、躲、推。我想只有轉變維穩的思路,才能更好更快地走出矛盾的漩渦以及維穩的困局,別無他法。
附:葉東,危機管理專家,鵬遠(北京)咨詢公司CEO,道德經研究者,清華大學等11所高校客座教授。鵬遠咨詢,中國領先的危機管理咨詢及培訓服務提供商,中國新聞發言人培訓第一品牌。鵬遠咨詢先后為可口可樂、法國威立雅、中國移動、海南航空、統一(中國)在內的300家國內外知名企業提供危機公關、媒體應對、公共關系等咨詢及培訓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