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當維梧生技(Vivo Ventures)合伙人趙晉開始從事醫療健康領域的投資時,他感覺,彼時中國的醫療健康行業就像是趴在候機坪等待起飛的飛機。現在,他發現飛機已經上了跑道,而且,可能在5年后,這架正在跑道上加速的飛機就會起飛。
8個月前,全球知名醫療企業美敦力以8.16億美元完成對康輝醫療的并購,創造了中國本土最大的醫藥類公司被并購案例。此前投資康輝醫療的IDG資本、鼎暉、維梧生技等多家機構順利實現退出。
60多天前,愛康國賓獲得高盛集團和新加坡政府投資公司(GIC)的聯合投資,規模近1億美元,成為中國健康管理行業最大的一筆私募股權投資。
3天后,由清科集團主辦的中國醫療健康產業投資大會的召開,又將再次把業界目光聚焦于醫療健康領域。目前,醫療健康領域已經成了VC/PE機構們除了互聯網之外的另一個“兵家必爭之地”。
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的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的中國VC/PE(創業投資和私募股權投資)市場,包括生物醫藥在內的醫療健康行業投資案例數為188起,投資金額為18.99億美元,折合人民幣約116億元,投資案例數僅次于互聯網行業排名第二,投資金額排在互聯網、能源礦產之后,位列第三。在創業投資市場方面,醫療健康行業近兩年投資比重不斷上升,去年該行業投資案例數和金額占整個創業投資市場比重分別達11.6%和9.9%。在VC/PE的眼中,醫療健康產業未來發展前景清晰,有著明確高增長。
目前,整個醫療健康產業正處于投資人眼中的最好的投資周期內,醫療器械、仿制藥,以及專科連鎖醫院是最受專業投資人關注的細分領域,創新藥則受到冷落。同時,伴隨著產業集中度的上升,行業內的并購熱潮也將持續。
最好的投資時機?
對于醫療健康領域的發展前景,受訪的投資人一致表示看好。宏觀層面的原因在于,一方面是中國目前衛生總費占GDP比重仍偏低,發展潛力巨大;另一方面則是國家政策的明確支持。
去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時任衛生部部長陳竺列舉的數字頗具代表性:2010年低收入國家衛生總費用占GDP的平均比重為6.2%,高收入國家比重平均為8.1%,同為金磚國家的巴西和印度,比重分別為9%和8.9%,而中國目前衛生總費用占GDP的比重僅為5.1%,還有相當長的增長空間。
衛生部于去年8月發布的“健康中國2020戰略研究報告”也提出,到2020年衛生總費用將占GDP比重的6.5%~7%。
趙晉認為,一方面,在公共醫療體系的建設上面,我國的投入還不夠,另一方面,是提供給消費者選擇的藥品、治療方式,以及醫療基礎設施也不夠。而在GDP高速增長的同時,整個醫療方面配合的增長投入在過去幾年中沒有到位。
今年1月,國務院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生物產業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2013-2015年,生物產業產值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據中國科技發展戰略研究院的保守估計,至2020年,整個健康產業的潛力將達10萬億左右。
IDG資本合伙人余征坤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除了國家政策的推動外,未來這一行業發展主要動力來自于幾個方面:老齡化帶動的醫藥醫療消費增長,消費升級相應帶來醫療消費結構升級,城鎮化帶帶來醫療條件改善,以及居民健康意識提升等等。
“我們一直對醫藥、醫療健康行業是非常地看好。”昆吾九鼎合伙人、醫療基金負責人禹勃預計,未來五年后,中國將會成為全球藥品供貨的中心地區,預計未來十幾年我國醫藥市場需求將是目前的3倍,而整個中國的醫療健康領域,現在正處于最好的投資周期內。
醫療器械、仿制藥、專科連鎖醫院受捧 創新藥受冷落
在談到醫療健康領域最看好的細分行業時,被VC/PE機構反復提及的是醫療器械、首仿藥、仿制藥,以及專科連鎖醫院,曾被寄予厚望的創新藥則備受冷落。
趙晉將首仿藥和仿制藥、特色醫療器械、疫苗、醫療服務設施放在其投資的第一列隊里。對于目前大家看好的創新藥,他認為在中國目前情況下,做創新藥還是有一定難度,目前國家層面上對醫藥醫療企業的創新,還沒有很完整的支持機制和環境。
余征坤對記者表示,在看好的醫療器械、首仿藥、專科連鎖醫院三個細分行業里,排在首位的是醫療器械和耗材,一方面中國作為制造業大國,機械制造方面經驗豐富;另一方面,醫療器械相比藥品來說,國內企業繞開外資企業專利的可能性要大很多,因此中國在做醫療器械上,比做創新藥更有優勢。
作為國內知名的醫藥研發合同外包服務機構,廣州博濟醫藥生董事長兼總經理王廷春對此深有感觸。他認為,雖然國家是對創新藥支持力度很大,但是政策還不夠協調。“現在藥廠要想研發一個新藥,沒有10年時間根本出不來,時間長的主要原因不是研究需要的時間很長,而是審批的時間很長。你報上去,光排隊就要排上一年,才能輪到審你。”
“接下來,新藥出來以后,接下來也沒有相應的配套措施,比如說,創新藥進醫保沒有優惠或優先,需等待很長時間的招標。”王延春說,這就給創新藥設置了比較高的門檻,也影響了公司投入研發新藥的積極性。
“創新藥在進入市場的準入機制方面沒有硬支撐。”禹勃負責的九鼎醫藥投資基金已經投資了40多家公司,主要分布在醫院、醫療器械、制藥工業、檢測試劑等領域。他的感受是,我國在支持藥品的創新和支持創新藥的消費方面是脫節的,比如,在創新藥的招標方面,多年進入不到市場,也進不了醫保目錄,不能享受到創新應該帶來的超額利潤。 資本注入的化學反應
當有著逐利基因的風險資本遇上安全至上的醫療健康產業,兩者如何產生化學反應更引人關注。
“我們在中國投了17個項目,80%以上的項目都有一個投后故事。”趙晉介紹說,維梧生技的投后服務主要是幫助企業搭建平臺,利用其在美國的行業資源、產品資源、技術資源,為企業帶來新的技術、新的產品。比如,維梧生技此前投資了一家生產骨關節炎產品的公司,隨后通過合作把美國第二代的產品和技術帶到了這家公司。
禹勃對記者表示,九鼎投資醫療健康領域的公司一直堅持的理念是,“比資源,換取投資機會”,在投后服務方面組織專業人員,幫助企業制定從新藥的研發到選題立項的規劃,進行銷售體系的構建,推薦優秀人才等。
不過,資本帶來的化學反應并非都是良性的。資本的快速、大量涌入也引起了一些擔憂。
例如,在連鎖體檢機構方面,近期關于體檢機構出現漏診誤診、誘導消費、價格戰的報道,無疑是為體檢行業的管理者和投資者敲響了警鐘。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強日前撰文指出,風險資本進入連鎖體檢機構有雙重效應:一方面給體檢行業的成長輸了血,推動了相關機構的發展;但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特別是短期逐利的要求,也給體檢行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扭曲了這個行業本來應該比較穩健的發展軌跡。
作為醫療健康投資領域的資深投資人,趙晉表示:樂見更多的有志者加入到投資醫療里面來,一起來把這個行業做得更大更好,但是,投資醫療行業的門檻仍較高,需要深厚的行業資源,維梧生技的優勢則是能將美國最新的產品、技術資源,以及行業最新發展趨勢帶給公司,并幫助公司團隊清醒地了解國際醫療發展的趨勢。
并購潮起
產業集中度是醫療健康產業始終繞不開的話題。它不僅涉及國家決心,事關產業競爭力,還蘊藏著產業整合的脈絡和VC/PE的退出通道。
去年初,由工信部制定的《醫藥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目前醫藥工業產業集中度低,企業多、小、散的問題依然突出,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造成過度競爭、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并將2015年的產業集中度目標定為:前 100 位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行業的 50%以上。
相比之前業界普遍預計的“前100家企業銷售收入占全行業40%”目標,最終目標向前邁出一大步,可見主管部門的殷切之心。到去年底,國務院發布的《生物產業發展規劃》又提到,到2015年,形成一批年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提高生物醫藥產業集中度和在國際市場中的份額。
“就我們醫藥工業來說,行業集中度確實不高,現在我們全國有6000多家藥廠,其實有1000家藥廠就夠了。”王延春認為,在新版GMP的影響下,勢必有許多不符合標準的藥廠選擇被并購重組,稱之為收購兼并的熱潮也不為過。
事實上,醫藥行業“并購潮”在去年已然顯現。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醫療健康行業并購案例數67起,涉及并購金額16.96億美元,從細分行業來看,醫藥領域的并購案例數最多,占總數的76%。
禹勃對記者表示,目前高度分散的醫藥行業,正有利于資本進入進行產業整合。資本主要來自三方面:第一是以中國醫藥集團、上實集團、華潤集團為代表的國家并購資本,第二是上市公司募集的資金為代表的IPO資本,第三是來自海外的全球產業資本;而被整合的中小企業主一方面會面臨著賣掉公司的誘惑,另一方面也會面對諸如新版GMP等政策的擠壓,不得不被整合兼并。
對于VC/PE投資醫療健康行業的退出方式,禹勃說,目前我們正有幾個企業正在做重大的重組并購,這種退出方式也是不錯的,IPO并不是我們唯一的退出方式,在一定階段里是重要的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IPO和并購重組都是我們主要的退出渠道。
余征坤則認為,雖然從發達國家來看,醫療健康產業集中度上升時,肯定是并購的案例數要大于IPO的數量,但在中國,還不能斷言這個領域的并購退出數量一定會超過IPO數量,因為中國的創業板和中小板,包括新三板,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很好的上市的機會,因此,中小企業是IPO還是最后被并購,都是有可能的選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