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訓安排:2013年4月13-14日 寧波
課程背景
您的企業是否正在困境中掙扎?
企業發展前景迷茫;增長平緩,經營者身心疲憊;處于上下游之間受夾板氣;經營風險加劇,稍有不慎多年積累化為烏有;資金緊、收款難、用工難、庫存多、營銷乏力……
企業如何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抓住機遇? 迎接挑戰? 突破 “瓶頸”?
1、如果——您急于在全球日益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尋找突破,擺脫停滯不前!
2、如果——您想你的公司快速增長,同時又保持內部穩定,做到基業常青!
3、如果——您想尋求外腦發掘企業潛在優勢,構建客戶不可抗拒的營銷解決方案!
那么歡迎來參加《突破瓶頸》研習會,張浪教授將為您剖析TOC四十多年成功案例以及中國本土實踐的秘訣,洞悉瓶頸,掌握利潤提升命脈!
為您特邀約“TOC瓶頸戰略管理”中國第一人、國內唯一能夠為企業提供“系統服務”(從營銷、銷售、服務到研發、采購、生產、物流、渠道管理整體服務)的企業診斷咨詢專家-----張浪教授為您現場把脈!
您將有機會獲得:現場精準為您尋找“企業瓶頸”、解決“瓶頸”!領略中國新一代企業診斷咨詢大師的風采!
請您參照以下十個問題并攜帶您企業困惑問題的書面材料,現場請診脈專家為您把脈:
1、企業制定的每一項戰略規劃,是否都能順利落地執行?遇到的阻礙是什么?
2、企業年初制定的銷售目標已經完成多少了?還剩多少沒有完成?估計達標率到年底會有多少?有什么挑戰和阻礙嗎?
3、企業本季度的銷售額相比上季度是提升還是略有下降呢?近階段業績是快速增長中還是相對比較緩慢?
4、當前利潤與往年相比是上升還是降低?目前公司的現金流是正常?還是相對緊張?
5、目前您所在的行業競爭狀況如何?是否已經進入了低價競爭?您的競爭優勢在哪?您面對競爭的戰略措施是什么?
6、目前企業客戶量在持續增長呢?還是相對緩慢?您覺得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狀況?銷售問題是否是目前的一個瓶頸呢?
7、您在產品的供應上是否經常出現高缺貨、高庫存的現象呢?
8、您的訂單準交率怎么樣?客戶對此的滿意程度如何?
9、目前是否有產品生產周期過長,導致市場競爭力缺失?
10、目前企業的管理團隊執行力怎么樣?銷售團隊是否能夠有效管控?
11、從以上問題的分析中,您認為該企業目前的“瓶頸”在哪里?
課程特色
圍繞企業的目標,教與練讓企業團隊掌握達成目標的方法和工具
1、全案例互動式教學,通過100多家國內經典實踐案例分析,深入解剖成功企業的商業贏利模式,讓學員充分吸取系統改善的成功經驗和失敗教訓。
2、群體式咨詢:帶著問題來,帶著答案走!花費少量的培訓費用就達到咨詢的實際效果。授課專家將就企業的瓶頸突破給予現場點評與建議指導!
3、學習的不僅僅是知識,更為學員企業提供整套的企業系統績效提升的工具與路徑,使學員充分掌握設計與創新自己企業系統盈利的能力。
《突破瓶頸》為您解開傳奇背后的訣竅、規律,為您譜寫經營傳奇!歡迎您參與企業瓶頸突破、持續盈利現場解碼!
課程宗旨:給我一個瓶頸,我將撬起整個企業!
課程大綱
一、瓶頸突破方法 ◆一個企業的整體產出不等于每個部門的總和,而在于瓶頸環節的產出。 瓶頸就是突破整體業績 -第一步:建立“果-因-果”的問題解決和分析模式 -第二步:通過問題樹找出一系列看似不關聯的問題的核心問題 -第三步:畫出沖突圖,理清運營中的核心矛盾和錯誤績效觀 -第四步:建立有效產出會計支持運營管理,改變績效衡量標準 -第五步:找出限制系統的核心瓶頸,突破系統限制
二、打破市場瓶頸 ◆錯誤思維:努力提升產品設計、營銷或銷售手法,就能提升市場銷售額。 問題:為客戶提供什么樣的價值?競爭對手憑什么不與你競爭?換言之,就是客戶為什么向你購買產品或服務?為什么向你而不是競爭對手,非買不可的理由是什么呢? ●觀點:大多數企業的市場策略都深陷商品化的惡性競爭,但事實上,客戶所獲得的服務、出貨形式、交貨數量、付款方式等,對需求不同的客戶各有其吸引力,這是交易本身的附加價值所在。
三、打破生產瓶頸 ◆錯誤思維:資源閑置即是浪費——不能讓任何資源閑置,必須開足馬力。
大產出等于瓶頸資源,非瓶頸資源為追求其個別效率而全力生產,只會制造更多的在制品,對企業系統的績效非沒有幫助,反而對系統整體有破壞力,影響管理運營的效益。 ·觀點1:瓶頸資源損失一小時相當于整個系統損失一小時 ·觀點2:轉移批量可以不等于,多數情況不應等于加工批量 ·觀點3:應該反對盲目的使所有的機器或工人忙起來
講師介紹: 張浪教授
TOC瓶頸管理專家、高德拉特機構(中國)首席代表
·北京大學高端培訓中心客座教授,巴瑪咨詢集團董事長
·畢業于美國高德拉特管理學院,心理學博士
·鳳凰衛視歐洲臺《中國品牌在歐洲》策劃總監
輔導過的企業有:
西班牙國貿城、海南快克、華日家具、顧家工藝、昭信集團、東風汽車、格蘭仕、湖北福田、波司登、珠海威絲曼、、杭州鍋爐集團、上海中卡集團、北京揚翔集團、橫店東磁集團、京御地產、中國四達、容潤集團等60多家著名企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