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博銳管理在線 作者:羅鋼 為什么有的企業給新生代員工加工資,但收效甚微呢?
因為“藥方”不對。怎樣才能精準應對呢?需要打“組合拳”!綜合應用各種方法,才能藥到病除。某全球500強企業的案例可以說明這一點。
企業原貌:軍事化管理模式
該企業是全球500強企業,屬電子、通訊制造業,產品全部出口,在中國大陸擁有龐大的員工隊伍,其中80%以上為新生代員工。該企業的員工流動率在60%以上,青年員工曾出現過極端事件,廣受關注。
競爭模式
該企業是典型的代工企業,采取最低成本的競爭戰略,因此對成本有著苛刻要求,這一切的壓力,毫無疑問會轉嫁到員工身上。這種競爭模式,決定了工作分工高度精細,工人勞動相對枯燥,工作節奏快、強度大、時間長(兩班制),趣味性差,工人在工作中極少有相互交流的機會,人際情感交流基本是空白。
管理模式
該企業奉行軍事化管理,組織結構嚴密,等級森嚴,強調組織權威和領導權威。基本上,下對上必須服從,上對下說一不二,單向管理,員工很難有表達意見和想法的機會。
另外,該企業制度嚴密,員工工作和生活的行為均被納入管理制度之中,監管極嚴。中基層干部的管理方式多是以罰代管和以罵代管,簡單、粗暴、高壓的管理方式盛行。基層員工很難有申訴的機會。
該企業各管理系統運作高度協調一致,員工上班、吃飯、睡覺被整合到一個整體運轉有序、局部運轉精準的龐大“機器”中,員工的個性和需求被嚴重忽略。
企業文化
該企業的企業文化是管理“以事為本”的剛性文化和冷漠文化。速度和效率是工作的出發點和終極目標,員工個體的心理、情感和個性需求不被重視,員工被當作機器的延伸。企業對員工而言,僅僅是做事拿錢的地方,雙方僅是簡單的“經濟交換”關系,幾乎沒有情感和價值認同。
員工收入
從員工收入的絕對數來說,該企業的收入水準處在地區中上水平,但是用激勵的公平理論來分析,該企業員工實際投入與收入的比值,遠遠低于地區平均水平。簡言之,員工的投入和回報比較低,外部公平性不足。
員工間的人際關系
在該企業主體對員工的關懷和感召不夠的情形下,如果同事和工友間相互的人際交往和互動良好,那么,員工個體心理和情感需求仍可以得到補充和滿足。但由于管理“以事為本”,員工被高度精密地“切割”和“定位”到緊張的工作和生活中,團隊活動(尤其是以基層為單位的)幾乎是空白,員工間相互交往的時間和空間被隱性“剝奪”,加之員工流動率高,員工間形同陌路,嚴重缺乏歸屬感。
管理策略的三大改變
由于以上一些管理風格,導致該企業員工頻繁出現極端行為,造成了嚴重后果,并引發社會的強烈關注。為了改變這些管理上的弊端,該企業高層表示,對新生代員工的管理,企業不僅要提升其工資和福利,更要關心員工的情感需求,并進行心理輔助,真正實現人文關懷。為此,該企業自上而下形成統一共識,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著手從管理的宏觀層面實現以下三大轉變:
從“物化管理”轉變到“人本管理”
物化管理的核心有二:其一,把員工當機器的延伸,當完成任務的工具;其二,只關心任務和做事,不關心人的狀況和需求。而人本管理,是把“企業的發展要依靠人”提升到“企業發展是為了人”的高度,不但尊重人,關心人,而且更要幫助員工成長,實現其自我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