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價值中國 作者:景素奇
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的蘋果,都有自己的缺口。即便是一位不缺智商,不缺情商,不缺夢想,不缺社會資源的天才精英。
中秋過后,微軟牛人張亞勤加盟了百度。一時間,成為財經和IT屆的雙料熱點。大家一致松了口氣:這一天終于來了!
張亞勤有什么?
當我了解了張亞勤的成長經歷后,很是吃驚和羨慕:張亞勤12歲上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23歲獲華盛頓大學電氣工程博士學位。31歲被授予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IEEE Fellow)稱號,成為該協會100年歷史上獲得這一榮譽最年輕的科學家。美國前總統克林頓說他“是一個靈感的啟示”;他的導師、美國電氣電子工程師協會院士皮柯·霍茲曾贊嘆他“是全世界的財富”。33歲任微軟中國研究院首席科學家,34歲兼任微軟研究院院長。離開前,任微軟公司全球資深副總裁,兼微軟亞太研發集團主席,負責微軟在亞太地區的科研及產品開發工作。此外,張亞勤還擁有數不清的榮譽。
張亞勤不僅有超常的智商,還有更高級的情商。IT界大佬很少有像他這樣,能夠上下認可、左右逢源、內外兼修。他屬于科學家一員的同時,更像個成熟的職業經理人。他還有非常強烈的事業心,從小就立志成就一番事業,即使年近知命仍一直追求創新、創造。他對外談得最多的就是創新和創造。此外,他還擁有優質的社會資源。
這樣一位不缺智商,不缺情商,不缺夢想,不缺社會資源的天才,進入微軟16年來,除了獲得眾多榮譽、不菲薪水外,卻沒有獲得與其匹配的突破性成就,沒有達到他本能達到的人生績效。這是為什么?這說明他一定有所缺。那他缺什么呢?
當初為何選微軟?
張亞勤為什么在自己事業起飛階段的33歲,即1999年,選擇進入微軟?因為微軟那時達到了鼎盛:Win98稱雄天下,幾乎壟斷了全球PC桌面系統。這時進入微軟,第一,個人得到的將是面子、位子和票子。因為壟斷企業有壟斷利潤。第二,有優秀人才做提升業績的保障。因為壟斷組織必然會壟斷人才。第三,微軟提供了更多的后續保障。第四,當時政府正處在大力引進外資的階段,微軟有很好的政策環境資源。第五,以創新起家的微軟,肯定也擁有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所以,微軟貌似為張亞勤創新和創造性做事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張亞勤這種選擇必然是理性分析的結果,這也是任何一種正常思維的人都會作出的分析判斷。然而,張亞勤16年來,偏偏就沒有什么突出的成就。
張亞勤和微軟的結合,是相互選擇,情投意合,一切都是那么合情合理,天衣無縫。但世界上哪有完美的好事?天衣無縫,本身就是死地。正像下圍棋,走得天衣無縫了,就是死棋。對張亞勤來講,要實現創新創造的夢想,16年前進微軟是最理想的選擇。這個選擇在邏輯上是沒有風險的,也就是說,張亞勤做事是穩健保守型的。而正是缺乏冒險精神使他在微軟的16年喪失了做出突出成就的可能性。為什么?
誰毀了張亞勤的創新夢?
我們還是從企業組織屬性來分析。
1999年后的微軟,憑借Win98獲得了行業內的全球壟斷地位,賺取著高額壟斷利潤。而壟斷組織是不會有創新的。盡管老板比爾·蓋茨也有創新精神,但企業只要坐上壟斷的寶座,就注定從此不再創新了。這是企業的屬性決定的。企業如同人一樣,都有懶惰的天性。擁有絕對權力的人,也許主觀上想造福大眾,但事實結果是,干的大多是傷天害理的事。企業也是如此。任何獲得壟斷地位的企業,無論主觀上做何想,客觀上干的都是禍害市場、殃及消費者利益的惡行。
張亞勤們懷著創新、創造的夢想,來到壟斷的微軟帝國里,無疑是與虎謀皮。也許微軟研究院的才子們很辛苦、很努力,但他們研究出來的,都不是當下市場上最需要的,而是微軟下代及下下代儲備產品。在一個龐大的壟斷商業機構里,必然官僚主義暢行,很多創新的想法都被官僚的流程、制度、官僚的人給斃掉了,即使勉強有一些成為最終的成果,但還要等20年后才能投放市場。試想,一個高科技的產品,在今天的互聯網時代里,不要說等20年,兩年都等不得。而微軟,其產品架構、服務理念、服務意識、營銷手段,都還是20年前的。若不是微軟的絕對壟斷,也許市場早就有了價格更低廉甚或免費、桌面更人性化的辦公操作系統。難道微軟的老板和管理者不想把新產品投放市場,不想提供更符合市場需求的服務嗎?當然想,做夢都想。但想歸想,做不到。你縱有千斤力氣,卻也舉不起自身,這就是企業的惰性。壟斷企業很難自我突破。如靠外力來突破,就變成了他人的食物,比如摩托羅拉和諾基亞。內部突破才能誕生生命,可惜幾乎不可能。所以,微軟今天滑到了幾乎變成食物的程度,淪落到在市場上被喊打、遭法律棒喝的境地。
張亞勤們要在這樣的壟斷組織里實現自己的創新夢,也就是做做夢吧。辛苦研究創新出的東西,無論多么引領潮流和符合市場需要,即使不被壟斷的管理體系所扼殺,也必然被企業為了壟斷利益束之高閣。當企業做著千秋壟斷大夢時,創新出來的成果很快就會被市場上的后來者所超越。我相信,微軟研究院的才子們也一定研究出了不少好東西,但只能是白忙活。因為,追趕者天天想的是如何超越前面的目標,向前看;而壟斷企業天天想的是如何防止追趕者超越,是向后看。沒有目標,何以前行?所以,當你選擇一個壟斷企業來實現創新夢,難免緣木求魚。換句話說,有創新和創造夢想的張亞勤,在1999年進微軟,本就是注定事倍功半的選擇。
何不早些夢醒?
張亞勤進微軟,一直做夢到2005年,他的上司李開復離開微軟加盟了互聯網公司谷歌。結果李開復升級換代的夢想沒有實現,還招來了微軟一場競業禁止的官司,旋即開始做起了創業夢工場教父的夢。不知此事對張亞勤有何觸動,張亞勤是否夢醒?但客觀事實是,張亞勤是李開復離職的得益者。隨著升官,帶來的是權力增重,收入增加,資源增多,及榮譽連連。也許他本人認為,這將有助于自己創新做事。但事與愿違。企業發展到壟斷階段時,就連老板蓋茨,也無法實現自己的創新夢想。2012年,他終于想離開了,然而不知是否因為有什么事情沒有做完,又留下來了。熬到2014年,他終于離開了自己奮斗了16年的微軟。但此時48歲的他,已是職業發展的后半段,走下坡路了。為什么在根本不想跳槽的階段選擇離開呢?當然是被逼無奈。這倒不是說他在微軟做不下去,而是微軟在市場上混不下去了。再呆下去,更大的職業風險就來了。這時離開微軟,也正符合他不愿冒險、保守穩健的行事風格。
綜合上述分析,張亞勤進入微軟和最終離開微軟的前后16年,始終貫穿他價值取向的是一對矛盾:追求創新,卻不敢冒險。也許在他看來,穩定是創新的前提,所以1999年選擇了最穩定的壟斷期的微軟帝國;2005年沒有離開微軟,也是希通過自己身份的變化、自己的努力,來利用微軟穩定的平臺實現自己創新創造的夢想;2012年本來失望了,但也許他認為再努把力就能實現自己創新夢,誰知苦熬三年的結果,不是圓夢,而是更加失望,等來的是市場上流傳起“防火防盜防微軟”的段子,等來的是政府高舉反壟斷大刀,等來的是批量被裁微軟員工的反抗聲潮。
求穩是人的本性,人人都害怕風險。但過于求穩,懼怕風險,本身就是職業發展的最大風險。
假如張亞勤敢于冒險?
假如張亞勤敢于冒險,1999年不進入微軟,而是勇立于全球爆發的互聯網潮頭,以他的先天條件和后天資源,不僅會成為——甚至會超越李彥宏、馬化騰,超越喬布斯!即使他2005年前后離開微軟,搏擊在互聯網市場,也可能會創造出超越facebook的商業成就;即使搏擊在其他科技領域,也會有卓越的貢獻。但他不會那樣做,因為他缺一樣東西——冒險精神。這是作為一個生命體自我保護的本能,也許是他成長環境決定的。
如今48歲的張亞勤以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心境離開了微軟,他改變了嗎?沒有,他仍舊缺乏冒險精神,不然他就不會選擇百度。因為今天的百度,就是1999年的微軟!一個壟斷中文搜索市場的百度帝國!他今天選擇百度,同樣是保守求穩的寫照。這也印證了孟德斯鳩說的:人生就是一首在不同時期,用不同的旋律,譜寫的同一首主題歌。他今天選擇百度,有前車之鑒的,就是在百度職涯短命的“天才少年”李一男。
冒險精神,成大事缺不得!
我熟知的一個超級大老板的投資原則是:商機來臨時,有百分之十的把握,就干;有百分之九十的把握,堅決不干。這就是冒險精神。冒險不是冒進,冒險是一種勇氣,是一種擔當,是一種英雄的卓越品質,是對趨勢潮流的把握,是認準大方向前提下不拘泥的智慧。凡是能給人類帶來重大影響的活動,無不帶有偶然性;凡是能給人類社會帶來重大突破影響的發現、發明創造,無不是個體生命冒險的結果。如果張亞勤哪怕只是冒一點經濟收入不穩定的風險,也許就會創造出非凡的成就。但歷史不能假設。張亞勤也許很幸福,但未必足夠精彩。
當然,張亞勤已有非常好的成績,與大學少年班的同學相比,已非常了不起,值得我們尊敬。如今張亞勤的職業選擇也無可厚非。但我還是略微遺憾,因為張亞勤本應該綻放更多的生命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