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中國企業家,作者:何華真,聯系電郵:yk.ho@mastermind.com.hk
有老朋友知道筆者曾輔導過TVB,當然會隨著詢問對邵逸夫的看法,更羅列一大堆問題如下:
1、從企業家角度,對于邵逸夫有何評價?
2、從上市公司角度而言,邵逸夫對于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TVB)股權分置,對其他上市公司有何啟示?
3、TVB這盤演藝王國事業,未來發展何去何從?
筆者倒沒有興趣跟這個次序來寫邵逸夫,并不是這個朋友的題擬得不好,若果是個演講,倒還可以,但現世互聯網發達,對邵有興趣者,隨時可以搜出一二十篇,大快腦袋朵頤,當中文章,十九不離自助餐模式,一個流水賬,囊括其百年人壽,又何須筆者再拾人牙慧作馮婦。
今天的年青人,對古人特別冷淡,人死之后,熱一頭半月就算了,再有什么好談!“古人”的實用價值亦愈來愈低,尤其商人,因為社會變/科技變,業務模形更遽然而變,古人可供學習/抄襲/重新使用的空日益減少,現實人歧視歷史(人物),可以理解。
若科幻一下,假設邵的腦袋未死,可以固定在50-60歲的狀態保持,可供后世人答問,但囿于腦袋雖不死,但肉身已死,腦袋長存者,只能依其生前經驗,作有限度答問,那么邵的腦袋對現代人,尤其年青人,有沒有價值?
若再對筆者狠一點,只準說邵之一功一過,甚至蓋棺一言,又定到錘嗎?
攪了這么多游戲規則來,不如說現世最熱之事,以中國為本位,不外BAT,不是英文蝙蝠,而是百度/亞里/騰訊,再加上什么電商,天貓,遙控直升機加機械人物流,這些看似最新的事物,怕且與邵老這百歲之人,了無關系矣!
這些潮物,都是互聯網延伸出來的分支變化,成成敗敗,決定在運營商,是否能掌握變化?以孫子語言,能否因人,因敵,因勢而變甚至導利是關鍵。在東方商史上,誰堪稱(掌握)變化的大師呢?該當是邵逸夫,此話怎講呢?
先說互聯網,由2000年開始,那時的說法基本人只有一個,就是不斷虧蝕(到今天部分企業如亞馬遜,twitter仍如是),第一量度標準時:燃燒率,但燃燒絕對不是一個經營準則,反之是一個過渡期,就是燃燒過后,怎樣收拾殘局,燒夠燒凈后,會變成一間怎樣的企業,到今天,大部分成仙成佛的科網企業,燒成鳳凰后,就化成媒體,靠廣告填肚子,這種模式,在東方成祖師爺級的實干者,毋庸置疑是邵逸夫。
但要分清的是,絕非邵氏電影時代的他,而是從利希慎家族接過TVB的他,為什么不是邵氏的他呢?因為電影的經營模式不是他發明的,是從好萊塢脫胎過來的,他的邵氏電影只是小修小改,直至他在TVB掌權,TVB變成香港的第一精神食糧,當時香港有所謂“電視餸飯”,即電視在產業已變成,特別是晚飯中是大眾至重要的菜肴,而這個以廣播文化菜肴的模式,是沒有直接收入的,一如大部分互聯網,加上TVB是真免費,連機頂盒/路費也沒得收,所以TVB的進化過程,跟所有網站是一致的,是首先吸引足夠眼球,化成收費模式,向企業收取廣告費,這種由免費服務公眾開始的經營賺錢法,他是東方第一人。
若他的腦袋仍存活的話,絕對可以幫助年青人,怎樣在業務上無中生有,怎樣可以幻想成真,怎樣執行夢工程,由虛轉實的經營法以至譜出勝算,他的腦袋起碼可以多走20年。
既然TVB這個媒體,持續提供夢幻兼生金蛋,持續運行下去,不就簡而美哉,邵的過錯從何而來,大家參看歷年TVB的營收就有答案了,尤其從2005年至2008年,年年都在40億港幣幾乎停留不動,無論任何行業,都會看得出事主事人故步無封,作為任何上市公司,盈固可喜,若有備而虧,尤其經長遠部署,可望帶來更高的獲利級別,反過來固守一隅,不進不退,方才是企業發展大忌,在那幾年,由于筆者與TVB營業部中人往還,得知(一)攪網播力度不夠,(二)對購并不敢觸碰,所以數年間無寸進。
要一言定論邵,可以說“成也TVB,敗也TVB”,雖然他在賣邵氏電影時,賣TVB時,諳以逸待勞,善價而沽之道,賣得超好價,美亞娛樂(HKSE00391)董事長李國興,早在20多年前,已經希望筆者為他探路,收購邵氏片庫,后來邵加方逸華,待價而沽20年,才賣給天影,這方面看似神功無敵,但委實等候時間太長,自己(與及社會)太遲享用其收益,中間沒有令企業壯大以至增值,當然慈善事業亦未因此受惠大幅注資,無論以商人或慈善家角度而言,都未算最大化亦,對個人/社會,未達到最優化。
加上管理權傳承內傳方逸華,方逸華接棒亦已60多歲,事事以守成,減本為尚,TVB內戲傳方小姐“用多少格廁紙都要管”,這種掌柜/秘書型的CEO,對企業發展,尤其媒體業務是一種負累,評論企業,臧否人物時,千萬不要因其過去成就,或因他能活到老耄之年就松懈,尤其上市公司,是屬于公眾,總得要在公益私利之間,找出個平衡,定個說法。 |